
俗語,比喻沒有能人,普通人物亦充當主要角色。《冷眼觀》第十四回:“在城裡面,‘山上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弄慣了的脾氣。”亦作“ 山中無好漢,猢猻稱霸王 ”。 魯迅 《書信集·緻母親》:“ 海嬰 已以第一名在幼稚園畢業,其實亦不過‘山中無好漢,猢狲稱霸王’而已。”
“山上無老虎,猴子稱大王”是中國傳統俗語,具有生動的比喻意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意義:老虎作為山林中的頂級掠食者,能震懾其他動物;當它不在時,原本處于弱勢的猴子便會占據主導地位。
比喻意義:在缺乏真正的強者或權威人物時,能力普通或次要的人物也能成為主導者。常用于形容“沒有賢能者,普通人亦可上位”的情境。
此俗語反映了自然生态與人類社會的共性法則:權威真空必然被填補。但需注意,猴子“稱王”并非因其能力超越老虎,而是環境條件變化所緻,暗含“時勢造英雄”的辯證性。
這個成語用來形容權力真空時或者某個環境中權力的任由或者混亂。它是說,在山上本來就沒有老虎,猴子看到了這個形勢便自稱為大王。
《山上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的分解部首是:“山”、“無”、“老”、“虎”、“猴”、“子”和“大”。它總共有16畫。
《山上無老虎,猴子稱大王》這個成語最早來源于明代徐渭的繪畫《雙猴圖》。之後在文人墨吏間流傳,逐漸發展成成語。
《山上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的繁體字是:《山上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可能有一些差異,但整體上與現代的寫法相差不大。
1. 在這個公司裡,老闆出差了,山上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2. 政府的無能導緻了權力真空,山上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成語《山上無老虎,猴子稱大王》本身已經是由四個詞組成的。
近義詞:權力真空,混亂無序。
反義詞:權威有序,統治有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