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二姓的意思、二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二姓的解釋

(1).指締結婚姻的男女二家。《禮記·昏義》:“昏禮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 漢 焦贛 《易林·夬之複》:“ 姬 姜 既歡,二姓為婚。”

(2).指兩個封建王朝。《漢書·龔勝傳》:“今年老矣,旦暮入地,誼豈以一身事二姓,下見故主哉?”《宋書·袁粲傳》:“ 粲 自以身受顧託,不欲事二姓,密有異圖。” 宋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後集·陶靖節》:“寧有 晉 未禪 宋 ,輒恥事二姓,所作詩但題甲子,而自取異哉?”

(3).指兩個夫家。 元 陳樵 《節婦賦》:“予敢辱先人之教兮,以一身而事二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二姓”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詞義

指代兩個不同的姓氏,常見于古代宗法制度中。例如《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兩姓,借指通婚之兩家”,強調姓氏作為家族符號的區分功能。

二、婚姻制度中的特殊含義

在傳統禮制中,“二姓”特指締結婚姻關系的兩個家族。《禮記·昏義》記載“昏禮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體現婚姻作為聯結宗族的社會功能。

三、曆史演變中的擴展用法

  1. 指代改朝換代中先後服務的兩個王朝,如《宋書·袁粲傳》中“袁粲自是宋之忠臣,然二姓之際,斯為盛矣”。
  2. 唐代法典《唐律疏議》規定“婦人二姓,謂夫姓與子姓”,反映女性在夫家與母家的雙重身份。

四、法律與倫理意義

古代律法對“二姓”關系有嚴格約束,如《唐律》禁止“同姓為婚”,強調異姓通婚方能維系倫理秩序,此原則在《中國曆代法典選注》中有詳細考據。

以上解析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禮記》《唐律疏議》等權威文獻,完整呈現該詞在語言學、社會學及曆史學層面的多維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二姓”作為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其解釋綜合了古代文獻及權威詞典的釋義:

一、婚姻層面的含義

指締結婚姻的男女雙方家族。古代婚姻強調家族聯姻的倫理意義,《禮記·昏義》記載:“昏禮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 例如漢代焦贛的《易林》中提及“姬姜既歡,二姓為婚”,即以周朝姬姓與齊國姜姓的聯姻為例,體現家族結合的重要性。

二、政治層面的含義

指臣子先後效忠兩個不同朝代或君主。此用法多含貶義,暗指變節行為。如《漢書·龔勝傳》中龔勝拒絕侍奉新朝,稱“豈以一身事二姓”,表明氣節;《宋書·袁粲傳》亦記載其因“不欲事二姓”而密謀反抗,均凸顯儒家“忠臣不事二主”的觀念。

三、社會倫理層面的含義

特指女性改嫁後的兩個夫家。元代陳樵《節婦賦》中“以一身而事二姓”,即批評女子再嫁違背“從一而終”的禮教規範,反映古代對女性貞節的嚴苛要求。

特殊說明:個别文獻(如)提到“二姓”指“同姓之人”,但此解釋未見于主流權威典籍,可能為方言或罕見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

擺手謗議貝殼荸荠參乘長調窗紗打盹搗裝地峽侗劇貳秩發端詞防老奉常風奇撫己冠婚故紙海誓山盟峆崉赫奕鴻範黃猩子黃墟魂傍要離蛟鳄狡筭記結鏡蔔驚急列金融寡頭九牛萬象之力決憲峻折居有砍脍空尠兩性巢鸾渚髦稚内兄甯戚歌旁溢潘郎鬓絲片記遷客騷人曲鬯辱仕審改事出意外試考式叙睡佛樹苗撕破臉皮韬旒天財挽滿孝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