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耐寒不凋的樹木,多指松柏之類。常用來比喻堅貞的節操。《文選·陸機<演連珠>之五十》:“是以迅風陵雨,不謬晨禽之察;勁陰殺節,不凋寒木之心。” 劉孝标 注:“夫冒霜雪而松柏不凋,此由是堅實之性也。”《南齊書·孝義傳贊》:“孝為行首,義實因心。白華秉節,寒木齊心。” 宋 朱熹 《伏讀雲台壁間秘閣郎中盤谷傳丈題詩辄次元韻呈諸同遊》:“隻有空山無歲月,倚天寒木但蒼然。”
(2).泛指寒天的樹木。 南朝 梁簡文帝 《登城詩》:“靡靡見虛煙,森森視寒木。” 唐 寇泚 《度塗山》詩:“流月揮金戈,驚風折寒木。”
(3).指木柴。 唐 顧況 《焙茶塢》詩:“新茶已上焙,舊架憂生醭。旋旋續新煙,呼兒劈寒木。”
寒木是漢語中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釋義可從以下層面解析:
一、本義與自然屬性
寒木指耐寒不凋的樹木,特指松、柏、杉等常綠喬木。《漢語大詞典》明确指出,寒木"指耐寒不凋的樹木,多指松柏類",此類植物因四季常青、淩霜傲雪的特性成為古代文人詠物的重要意象。
二、引申義與象征意義
在文學語境中,寒木引申為堅貞品格的象征。宋代《廣群芳譜》載:"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以寒木喻指君子在逆境中堅守氣節的精神境界。清代《佩文韻府》更将寒木與"勁節""孤直"等品質關聯,形成穩定的文化符號。
三、特殊文化内涵
《考工記》等典籍記載,寒木因木質緊密、耐腐性強,曾被用于制作禮器與建築構件,如"松木為梁,柏木為柱"的營造傳統,體現其物質性與精神性的雙重價值。
四、文學應用範式
曆代詩詞中形成固定意象群組:
此詞在《現代漢語分類大詞典》中被歸入"植物-樹木"與"品德-堅貞"雙語義場,印證其跨領域的語言生命力。
“寒木”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含義及用法:
耐寒不凋的樹木
多指松柏等常青樹木,因其在嚴寒中依然保持生機,常用來比喻堅貞的節操。例如《文選·陸機〈演連珠〉》中提到“勁陰殺節,不凋寒木之心”,劉孝标注解為松柏因“堅實之性”而不凋零。
泛指寒天的樹木
指秋冬時節枝葉凋零的樹木,常見于詩詞中。如南朝梁簡文帝《登城詩》“森森視寒木”,唐寇泚《度塗山》中“驚風折寒木”。
指木柴
這一義項使用較少,多見于古代文獻,例如部分詞典将“木柴”列為寒木的第三層含義。
成語“寒木春華”
字面意為“秋冬的樹木與春天的花”,比喻才華橫溢卻生不逢時,或命運多舛難以施展抱負。出自《南史·顧歡傳》:“寒木不華,人不見其美”。
現代作家筆名
中國作家柴健龍以“寒木”為筆名,取自“寒木不凋”的意象,寓意作品如松柏般經久不衰。
寒木在古典文學中常與高潔品格關聯。例如《南齊書》用“白華秉節,寒木齊心”贊頌忠孝節義,陸機則借寒木喻志士在逆境中的堅守。
總結來看,“寒木”既是自然物象,也是文化符號,承載着對堅韌、氣節的贊美。
晻世白日升天伴換長秀長夜飲遲顧赤衷春駒電壓表滴礫訂況邸肆獨行其是二婚頭感恻高鳥共存功架公司清算孤苦伶仃黑牛生白犢合江樓黃帝簡化競買金諾金粟蘭廉袴撩東劄西龍顔鳳姿憫然柰河腩炙旁室旁州例破浪乘風绮麗請隧清恬肉身菩薩汝南晨鷄設令釋耒石脂水舒和庶饒輸身司城四休田入聽筒體乾同等學力土古土硝五雷法鰕駭相處香片向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