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蒙蔽。《新唐書·哥舒翰高仙芝等傳贊》:“ 玄宗 雖為左右蒙瞽,然荒奪其明亦甚矣。”
(2).昏暗不明。 郭沫若 《豕蹄·柱下史入關》:“我曉得曲所以求全,枉所以示直,所以我故作蒙瞽,以示彰明。”
(1).盲人。 三國 魏 嵇康 《聲無哀樂論》:“今矇瞽面牆而不悟, 離婁 照秋毫於百尋。” 金 王若虛 《謬誤雜辨》:“至於此類,如辨白黑矣。而鹵莽若是,其與矇瞽何異哉?” 清 顧炎武 《述古》詩之二:“後代尚清談,土苴斥 鄒 魯 。哆口論性道,捫籥同矇瞽。”
(2).樂官。古代多以盲人充任,故名。《舊唐書·元稹傳》:“日益月滋,有詩句千餘首。其間感物寓意,可備矇瞽之風者有之。” 清 錢謙益 《和範緻能燕山道中絕句》序:“吊古憂時,感歎 天水 、 金源 遺跡,援筆屬和,情見乎辭,庶幾效矇瞽之義焉。” 章炳麟 《訄書·訂文》附《正名雜義》:“其體廢於史官,其業存於矇瞽,繇是二雅踵起,藉歌陳政,同波異瀾,斯各為派别焉。”
“蒙瞽”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詳細解釋:
盲人
樂官(引申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本。
《蒙瞽》作為一個詞語,表達了人對事物的混亂、迷茫或無法理解的狀态。它可以描述一個人對于某個事物或情況完全不了解或沒有見解的狀态。
《蒙瞽》兩個字的拆分部首都是艸,其中“蒙”字的五筆輸入法的筆畫數為11畫,而“瞽”字為16畫。
《蒙瞽》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它最早出現在《莊子·人間世》一章中,“兼觀天下,皆蒙瞽焉。”意思是看似所有人都對世間事物一無所知。後來這個詞被廣泛使用,并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常見詞語。
《蒙瞽》的繁體字為「蒙瞽」,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然而,在研究中未找到關于《蒙瞽》這個詞在古代漢字中的具體寫法。
1. 他對這個問題蒙瞽一片,毫無頭緒。
2. 這些專業術語對于非專業人士來說很蒙瞽。
組詞:蒙頭轉向、瞽言、蒙昧無知
近義詞:一無所知、不明白、不了解
反義詞:明白、清楚、了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