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始挖墓穴。 周 代王喪,葬前先蔔墓域,得吉兆後開始挖地造墓穴。《周禮·春官·小宗伯》:“蔔葬兆,甫竁,亦如之。” 賈公彥 疏:“既得吉而始穿地為壙,故雲甫竁也。”又《春官·冢人》:“大喪既有日,請度甫竁,遂為之屍。” 賈公彥 疏:“雲請度甫竁者,謂冢人請於冢宰量度始穿地之處也。”後以“甫竁”指墓穴。《隋書·元德太子昭傳》:“将寧甫竁,長違 望苑 。” 唐 褚遂良 《唐太宗文武皇帝哀冊文》:“ 周 營甫竁, 漢 啟泉闈。”
“甫竁”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喪葬禮儀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初始含義
“甫竁”指開始挖掘墓穴的儀式,源自周代王室的喪葬流程。根據《周禮》記載,王喪時需先占卜選定墓地(蔔葬兆),獲得吉兆後才會動工挖掘墓穴,這一過程稱為“甫竁”。
字義拆解
詞義擴展
後世将“甫竁”直接代指墓穴。例如《隋書·元德太子昭傳》記載:“将甯甫竁”,即指安葬于墓穴中。
唐代用例
褚遂良在《唐太宗文武皇帝哀冊文》中寫道:“周營甫竁,漢啟泉闱”,以“甫竁”與漢代“泉闱”(陵墓)對舉,強調其作為墓穴的含義。
周代喪葬制度中,“甫竁”是重要環節,需由專職官員(如冢人)向冢宰請示墓穴的尺寸和位置,确保符合禮制規範。
“甫竁”最初指喪葬禮儀中“開始挖掘墓穴”的步驟,後引申為墓穴的代稱,反映了古代對喪葬流程的嚴謹态度。如需更完整的文獻出處,可參考《周禮》及唐代史書、碑文等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