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rbor; conceive] 産生某種念頭;起意(多指壞的)
起心不良
(1).起意;動念頭。 唐 白居易 《畫西方幀記》:“有起心歸佛者,舉手合掌,必先嚮西方。” 明 湯顯祖 《牡丹亭·折寇》:“老公相去後, 石道姑 找了個 嶺 南遊棍 柳夢梅 為伴,見物起心,一夜劫墳逃去。” 歐陽山 《苦鬥》六十:“ 譚槟 問道:‘你們誰先打這個主意的?’ 周炳 答道:‘我先起心。’”
(2).從心裡;發自内心。《醒世姻緣傳》第六五回:“路見不平,旁人許躧。弟子起心不平,今日要來偷他的回去。” 浩然 《豔陽天》第二十章:“特别是今天晌午頭在村邊樹林子裡跟 馬翠清 親熱了一回,真是起心美。” 張峻 《老柳成蔭》:“這怎能不叫老人起心發笑啊!”
“起心”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可分為兩類:
産生念頭,起意
多指某種意圖或打算的産生,常帶有主觀動機色彩,可中性或略帶貶義。
例句:
發自内心,由衷地
強調情感或行為的真誠性,多用于積極語境。
例句:
總結來看,“起心”既可表示主觀意圖的萌生(中性或貶義),也可指發自内心的真誠情感,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褒貶。
起心是一個常用的成語,用來表達一個人産生念頭、打算或意圖的意思。它包含了動詞“起”,表示産生或發動的動作,以及名詞“心”,表示思想或意念。
起心的拆分部首是“立”和“心”,表示用立的動作來刺激心思。起心的拆分筆畫數是5畫,其中“立”的筆畫數是5畫,“心”的筆畫數是4畫。
起心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非常普遍,常見于口語和書面語中。在古代的《淮南子·精神訓》一書中首次見于記載,含義也與現代相同。繁體字形為「起心」。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起心的“立”字通常是以立即形象地代替,類似現代字形的草書體。而“心”字則是以象形的方式描繪人的胸腔部分,表示人的内心。
1. 他起心要去旅行,計劃了很久。
2. 我不知道他起了什麼心,突然間要離開公司。
起心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例如:
1. 起心動念:指一個人的念頭和意圖。
2. 起心腹:指最親近的人,最讓人放心的人。
起心的近義詞包括有動念、打算、忖度等,都表示産生念頭或意圖的意思。而反義詞則沒有明确的對應,但可以使用不起心、無心等來表示相反的情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