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鋸木屑。形容娓娓不絕言談。語出《晉書·胡毋輔之傳》:“ 彥國 吐佳言如鋸木屑,霏霏不絶,誠為後進領袖也。” 宋 蘇轼 《生日王郎以詩見慶次其韻并寄茶二十一斤》:“高論無窮如鋸屑,小詩有味似連珠。”
“鋸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指鋸木材時産生的碎末,即木屑。該詞最早見于《晉書·胡毋輔之傳》中的典故:“彥國吐佳言如鋸木屑,霏霏不絶”, 用鋸木屑不斷落下的狀态,比喻人說話滔滔不絕、言辭精妙。
比喻義與文學引用
宋代蘇轼在詩中化用此典:“高論無窮如鋸屑,小詩有味似連珠”,将“鋸屑”引申為連續不斷的精彩言論。現代用法中,該詞多保留這一文言語境,常見于對談吐流暢、妙語連珠的形容。
實際應用場景
在工業領域,鋸屑可作為造紙原料,因其纖維特性易于打漿加工。此外,木材加工行業常将鋸屑用于制作壓縮闆材或燃料。
注:該詞現代日常使用頻率較低,更多出現在文學或特定專業領域。如需法語翻譯,可參考“sciure de bois”(木屑)。
《鋸屑》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使用鋸來切削木材時産生的細小木屑。
《鋸屑》的部首是“钅”和“屮”,其中“钅”表示金屬,而“屮”表示草木。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鋸屑》共有12個筆畫。
《鋸屑》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木工技術。使用鋸具可将木材切割成需要的形狀和尺寸,在此過程中會産生大量的細小木屑。
在繁體字中,《鋸屑》的寫法為「鋸屑」。
據《康熙字典》記載,古時以「鋸朮」來表示《鋸屑》。其中「朮」是木牍的意思,表示木制品,與木工技術有關的字彙。
1. 他用鋸子将木頭鋸成了許多鋸屑,房間裡彌漫着木材的香味。
2. 裝修工人請務必注意清理鋸屑,以防止發生意外。
1. 鋸木:使用鋸具将木材切割成需要的形狀。
2. 屑木:切割後的小塊木料。
木屑、木屑末、木屑粉
原木、木塊、闆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