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翰牍的意思、翰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翰牍的解釋

書籍;書劄文牍。《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求之載籍,翰牘所未紀;訊之遺老,耳目所未接。” 李周翰 注:“翰,筆也。牘,版,所以書記事也。”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一:“﹝ 錢昱 ﹞尤善翰牘, 太宗 取閲,深愛之。” 清 錢泳 《履園叢話·書學·趙松雪》:“吾儕既要學書,碑版翰牘,須得兼備。碑版之書其用少,翰牘之書其用多。”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翰牍”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àn dú,其核心含義指書籍、書劄及公文文書。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義分解


  1. 本義指長而堅硬的羽毛(古代用作書寫工具),後引申為筆、文字、文辭 等。

  2. 原指古代書寫用的木簡,後泛指文書、信件 或公文。

組合後,“翰牍”泛指用筆墨書寫的文字材料,涵蓋書籍、信劄、公文等。


文獻例證

  1. 《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
    提到“翰牘所未紀”,指未被文字記錄的史實,強調其作為文獻載體的意義。
  2. 宋代文瑩《玉壺清話》
    稱錢昱“尤善翰牘”,指其擅長撰寫公文或書信。
  3. 清代錢泳《履園叢話》
    主張學書法需兼顧“碑版翰牘”,即碑刻與日常書寫的結合。

用法與演變


“翰牍”一詞承載了中國古代書寫文化的特點,既體現書寫工具(翰)與載體(牍)的結合,也反映文人士大夫對文字著述的重視。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獻注疏。

網絡擴展解釋二

翰牍及其意思

《翰牍》(hàndú)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翰和牍。翰字的部首是羽(yu),而牍字的部首是片(piàn)。翰意為毛筆,指的是用來寫字的毛筆;牍意為木闆,表示寫字的載體。

拆分部首和筆畫

翰(14筆):翰字的構成是由羽部在上方,仿佛是一隻羽毛,而下方則是拆開的牛。筆畫依次為:一、一、丨、丶、一、丨、一、丨、一、一、丨、一、丨。

牍(10筆):牍字則是由片(piàn)部在上方,仿佛一個長方形木闆,下方是火(huǒ),表示火烤木闆使其幹燥。筆畫依次為:一、丶、一、乚、丿、一、一、丨、一、丨。

來源和繁體

《翰牍》一詞的來源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的文獻中。翰字本義指的是毛筆,牍字本義指的是木闆。在古代,翰牍常用于書信、文書等的稱呼。

在繁體字中,翰的形狀沒有太多變化,但牍的形狀較簡化,變為“犬”而不再是“片”。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以翰字為例,漢字的上方部分是由一個完整的鳥形狀組成,下方的部分則是一個完整的牛的形狀。這個寫法與現代的翰字略有區别。

例句

1. 他用一支翰墨,在紙上寫下了一封家書。

2. 這份翰牍記錄了重要的曆史事件。

組詞

翰筆、翰墨、翰翰、文翰、筆翰

近義詞

筆墨、筆鋒、書法

反義詞

鍵盤、電子文檔、電子郵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