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籍;書劄文牍。《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求之載籍,翰牘所未紀;訊之遺老,耳目所未接。” 李周翰 注:“翰,筆也。牘,版,所以書記事也。”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一:“﹝ 錢昱 ﹞尤善翰牘, 太宗 取閲,深愛之。” 清 錢泳 《履園叢話·書學·趙松雪》:“吾儕既要學書,碑版翰牘,須得兼備。碑版之書其用少,翰牘之書其用多。”
翰牍(hàn dú)是漢語中一個典雅的古語詞,特指書寫的工具及文書、信函,承載着深厚的文化意蘊。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字源構成
“翰”本指鳥羽,古代以羽毛制筆,故引申為毛筆(《說文解字》:“翰,天雞赤羽也”);“牍”為古代書寫用的木片(《說文解字》:“牍,書版也”)。二字組合,原指書寫工具,後擴展為文書的總稱。
權威定義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
“翰牍”指書劄、文書。如《南史·文學傳》:“辭賦清新,屬翰牍于須臾。”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9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版)
文書載體
在紙張普及前,“翰牍”代表竹簡、木牍等書寫材料,是古代公文、信函的物理載體。如《顔氏家訓·勉學》提及“尺牍書疏,千裡面目”,凸顯其溝通功能。
文學象征
唐宋文人常以“翰牍”代指書信或文章,賦予其雅緻意象。如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稱“快雪時晴,佳想安善”,即為翰牍典範。
(來源:《中國書法全集》,榮寶齋出版社)
“尺素”專指絹帛書信(如“驿寄梅花,魚傳尺素”),而“翰牍”涵蓋更廣,包括公文、私信及書寫載體。
“簡劄”側重簡冊形制,“翰牍”更強調書寫行為與成文内容。
《文心雕龍·書記》:“三代政暇,文翰頗疏;春秋聘繁,書介彌盛。”
(劉勰所述“文翰”即翰牍之屬,反映文書制度的演變)
來源:中華書局《文心雕龍注》
結論:
“翰牍”是漢語中融合物質載體與文化功能的複合詞,既指書寫工具,亦代指文書信函,貫穿于中國古代行政、文學與日常生活,堪稱文明傳承的微觀縮影。其釋義需結合器物史、文獻學及語義演變綜合理解。
“翰牍”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àn dú,其核心含義指書籍、書劄及公文文書。以下是詳細解釋:
組合後,“翰牍”泛指用筆墨書寫的文字材料,涵蓋書籍、信劄、公文等。
“翰牍”一詞承載了中國古代書寫文化的特點,既體現書寫工具(翰)與載體(牍)的結合,也反映文人士大夫對文字著述的重視。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獻注疏。
黯淡無光保固不知所厝恻容成勞籌添海屋楚雲大楷擔簦定功粉零麻碎宮丁鴻毳郇箋繪染灰灺将率餞路旌甲敬順迥邈畿畎刻寫礦務饋爨堀閱論語面試墓表目迷五色拿摩溫南诏南針掊取籤差潛龍遷逝竅穴啓才輕忽氣色奇珍三三徑觞窦時乖運乖市升手套守愚順緒私望搪塞讨探天中體貼入微妄境未偶位移相犯詳析邪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