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草名。也稱“莠”。《太平禦覽》卷九九八引《韋曜問答》:“‘甫田維莠,今何草?’曰:‘今之狗尾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五·狗尾草》:“莠,草莠而不實,故字從秀穗,形象狗尾,故俗名狗尾。”
(2).喻昏庸或職卑的官吏。 唐 劉肅 《大唐新語·忌戒》:“或謂之曰:‘何不與給事同籍?五品家當免差科。’ 仁相 曰:‘誰能向狗尾底避陰涼?’” 明 陳子龍 《上石齋師》:“狗尾載途,木瓜盈路;倡優日利,弧矢不威。” 清 筱波山人 《愛國魂·國憂》:“曾占狀頭之職,羞隨狗尾之班。”
(3).喻不肖子孫。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馀韻》:“開國元勳留狗尾,換朝逸老縮龜6*頭。”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狗尾漢語 快速查詢。
“狗尾”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綜合搜索結果可歸納為以下解釋:
植物名稱(狗尾草)
指一種草本植物,古稱“莠”,即現代常見的狗尾草。其名稱源于穗形似狗尾,常與農作物混雜生長,被視為雜草。
比喻義:不完美或末端
作為成語時,形容事物的末端或最後階段,暗含“不完整、不完美”之意。例如“狗尾續貂”即用狗尾代替貂尾,比喻以次充好。
社會隱喻
文字來源
該詞最早見于《太平禦覽》等古籍,李時珍《本草綱目》也記載其植物特征,印證了“莠”與狗尾草的關聯。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若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參考《韋曜問答》《大唐新語》等文獻來源。
狗尾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犬”和“尾”,筆畫總數為7。它的意思是犬的尾巴。
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在繁體字中保留了原始的字形。狗尾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與現代有些差異,常見的寫法為「犬尾」。
以下是一些關于狗尾的例句:
1. 他手裡拿着一根狗尾,笑着朝我走來。
2. 那隻狗沖進院子裡,尾巴搖得跟狗尾巴似的。
除了狗尾之外,還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
1. 羊尾:羊的尾巴。
2. 雞尾:雞的尾巴。
3. 貓尾:貓的尾巴。
與狗尾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尾巴:動物身體後部突出的部分。
2. 尾翼:飛機、船隻等的後部控制裝置。
3. 尾聲:戲劇、歌曲等的最後一段。
狗尾的反義詞是頭部,表示動物的前部分。
綜上所述,狗尾是指犬的尾巴,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為「犬尾」。它可以和其他詞語組成相關的詞彙,如羊尾、雞尾、貓尾等。類似的詞語有尾巴、尾翼、尾聲等。與狗尾相反的詞彙是頭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