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的支流或下遊。 唐 元稹 《賽神》詩:“阿膠在末派,罔象遊上源。”《新唐書·天文志一》:“又下流得婺女,當 九河 末派,比于星紀,與 吳 越 同占。”
(2).比喻事物後來發展的分支、流派。 宋 黃庭堅 《奉和文潛贈無咎》:“談經用燕説,束棄諸儒傳。濫觴雖有罪,末派瀰九縣。”《四庫全書總目·經一·周易正義》:“《易》本蔔筮之書,故末派寖流於讖緯。”
“末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多用于學術、文化領域,形容某一思想或傳統在傳承中逐漸偏離本源、趨于衰微的狀态。例如批評學術研究偏離經典本義時,可稱其為“末派流弊”。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如元稹、黃庭堅詩作),可參考古典文學研究資料。
末派,古時指佛教的一種學派,又稱"末黨",主要根據佛經末法思想發展而來。末派強調修習其他經論已經沒有意義,隻需專心修持阿彌陀佛。
末派的拆分部首為木(mù),筆畫數為5。
末派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印度的大乘佛教,傳到中國後逐漸發展成獨立的學派。末派在唐代達到頂峰,成為佛教的主要流派之一。
末派的繁體字為「末派」。
古時候漢字「末派」的寫法與現代相同。
1. 在佛教曆史中,末派曾經起過重要的作用。
2. 末派的學說對佛教的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
末派的組詞:末法、末世、佛教、修持、學派等。
末派的近義詞有:末黨、末教、末學。
末派的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對立概念,但可以與其它佛教學派相對立,如宗派、宗教、主教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