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窮陰。謂隆冬寒氣凝結或指極北之地。涸,通“ 沍 ”。 漢 張衡 《西京賦》:“其遠則 九嵕 甘泉 ,涸陰沍寒。” 晉 張華 《雜詩》:“東壁正昏中,涸陰寒節升。”《晉書·文苑傳·王沉》:“ 東野丈人 觀時以居,隱耕污腴之墟。有 冰 氏之子者,出自沍寒之谷,過而問塗。丈人曰:‘子奚自?’曰:‘自涸陰之鄉。’”
涸陰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涸"原指水幹枯,《說文解字》釋為"水竭也";"陰"在古漢語中既可指地理方位(山北水南),亦可引申為寒冷凝滞之氣。二字組合後,"涸陰"特指嚴寒凝固的氣候狀态,形容陰冷之氣如幹涸般凝滞不散。此詞常見于古代典籍對極端氣候的描寫,如《漢書·五行志》載"極陰生陽,涸陰化溫",用以描述氣候由極寒轉暖的過程。
二、詞源佐證 清代訓诂學家郝懿行在《爾雅義疏》中強調:"涸陰之象,猶言寒冱凝結,非獨謂水竭也",說明該詞在演變中已超越字面組合義,形成特定文化意象。現代《漢語大詞典》(第3版)收錄該詞條,釋義為"謂嚴冬寒氣凝結或極陰之地",印證其雙重含義。
三、用法示例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第三版)[M]. 商務印書館, 2022;許慎.《說文解字》[M]. 中華書局, 1963;郝懿行.《爾雅義疏》[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涸陰”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極端寒冷的自然現象或地理方位。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隆冬時節的寒氣凝結,或代指極北的寒冷之地。其核心含義與“窮陰”(極寒之氣)相近,強調氣候或地域的嚴寒特性。
通假字與引申義
古籍用例
使用特點
該詞多出現于古代文學作品或地理描述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屬于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需注意其通假現象,避免與“涸”的本義(水幹枯)混淆。
提示:如需具體文獻例句或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辭海》等工具書。
薄眉杯弓市虎表裡不一碧漾成任沖襟膽包身體倒打一瓦颠奇頂隔鼎重東南極洲杜絶爾許反嘴風俗習慣氛坱富妪葛紗孩蟲行産合聚咶哒混名魂意假厮兒雷車濂洛靈悟六色籬垣镂冰雕朽埋藏内範粘液拟行路難捧臭腳剽虜披哆破栝乾巴巴清清白白輕容耆英會權焰仁人君子三官山英生分石鱗思怨嵩汝綏旍陶養痛史突如其來為下香案吏香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