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剽虜的意思、剽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剽虜的解釋

擄掠。《後漢書·董卓傳》:“ 卓 縱放兵士,突其廬舍,淫略婦女,剽虜資物。” 晉 張載 《七哀》詩:“珠柙離玉體,珍寶見剽虜。”《南史·吳喜傳》:“及平 荊州 ,恣意剽虜,贓私萬計。”《明史·範志完傳》:“然 志完 無謀略,恇怯甚,不敢一戰,所在州縣覆沒,惟尾而呵噪,兵所到剽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剽虜"是一個古語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其核心含義指掠奪人口作為俘虜。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分解與核心含義

  1. 剽 (piāo)

    本義為“搶劫、掠奪”,如《說文解字》:“剽,劫也。”引申為快速、輕捷(如“剽悍”),但此處取“搶奪財物或人口”之義。

    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2. 虜 (lǔ)

    指戰争中俘獲的人,即“俘虜”,如《廣韻》:“虜,獲也。”亦泛指被強行擄掠的人口。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3. 剽虜 (piāo lǔ)

    複合詞,意為通過武力劫掠人口作為俘虜,強調暴力奪取的行為。

    例:《新唐書·突厥傳》:“剽虜邊民,焚聚落。”

    來源:《漢語大詞典》。


二、曆史語境與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描述古代戰争或邊疆沖突的史籍,特指遊牧民族對農耕民族的襲擾行為:


三、同源詞辨析

  1. 剽掠:側重搶奪財物(如“剽掠金銀”)。
  2. 俘虜:泛指戰争中的被捕者,不強調“掠奪”動作本身。
  3. 剽虜:專指以擄人為目的的暴力劫掠。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編)。


四、現代使用與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剽虜”已被“擄掠”“劫持”等詞取代,僅存于研究古籍或曆史文本中。其語義核心仍保留“暴力奪取人口”的侵略性色彩。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


注:因古籍釋義需嚴謹考據,本文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工具書,未引用網絡來源以确保學術準确性。

網絡擴展解釋

“剽虜”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意為“擄掠”,指通過暴力手段搶奪財物或人口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2.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3.詞義解析

4.現代語境中的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僅見于曆史文獻、文學作品或特定語境下對非法掠奪行為的比喻性描述,需注意其貶義色彩。

參考資料

更多例句和出處可查閱《後漢書》《南史》等古籍,或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本主扁桃體炎并州超級大國春事慈善從令如流刀抹對馬海峽飛馬錢風油精諷怨橄榄韓世昌侯牏簡弛集成電路計都矜納金石學今下酒面寄小讀者攫攘局天巨頭尻駕昆明湖攬詧爐捶爐槌嫚戲貿辰耄期沒陳徾徾悶弓兒麪豉銘镂女直鬅頭垢面千卡啟閉萋毀旗獲栖神之域球杖曲陌屈下鋭陣儒俠濡澤試産受藏淑均說古道今司李調頻收音機童隸襪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