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府組詩名。南朝宋鮑照作。共十八首。主要抒發對人生艱難的感慨,表達出身寒門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也有描寫遊子和思婦之作。大多感情強烈,語言遒勁,辭藻華麗。有五言、七言及雜言句。
《拟行路難》是南朝宋詩人鮑照創作的樂府組詩,共十八首。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其詞義及文學内涵:
寒門士子之痛
揭露門閥制度下寒門文人"才秀人微"的困境,如"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其四),以水流喻命運不公,暗諷出身決定仕途的社會現實。
人生困頓之歎
既有"人生亦有命,安能行歎複坐愁"(其四)的強自寬解,也有"舉杯斷絕歌路難"的悲怆,展現理想與現實的激烈沖突。
社會群像描摹
部分篇章涉及遊子羁旅、思婦閨怨等題材,如"甯作野中雙飛凫,不願雲間别翅鶴"(其五),擴展了傳統樂府的題材範圍。
作為樂府詩發展的重要節點,鮑照《拟行路難》直接影響唐代李白《行路難》三首的創作,其批判精神與藝術手法成為後世文人書寫困頓的典範。
(注:以上解析綜合參考漢典、備課筆記、高考解析等多來源信息,完整内容可查閱相關文獻。)
《拟行路難》是一首著名的古代詩歌,它由唐代文學家杜甫創作。這首詩以描繪生活中的艱難困苦為主題,表達了作者内心深處的郁悶和困惑,同時也抒發了對社會現象的不滿和思考。
《拟行路難》一詞的拆分部首是“辶”和“行”,辶指的是“走”,行指的是“行走”。它由9畫組成,其中辶為3畫,行為6畫。
杜甫的《拟行路難》其實是對李白的《行路難》進行了借鑒和模仿創作。李白的原詩表達了他在困境中旅途的荒涼和艱辛,而杜甫則将此詩進行了演繹和拓展,更貼切地表達了自己的心情與觀點。
在繁體字中,将《拟行路難》轉換成繁體則為《擬行路難》。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一些差異。對于《拟行路難》這個詞來說,拆分部首和筆畫并沒有太大的區别,但是一些具體的字形可能會有差異。例如,行字在古代用“彳”代替了“行”的左側一橫,而難字則将“隹”替換為了“⺌”。
以下是《拟行路難》的開頭兩句: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拟行路難》這個詞本身沒有太多的組詞,但是可以通過拆分部首和筆畫來組成其他詞語。例如,行路、行難等。
《拟行路難》的近義詞可以包括《模仿行路難》、《仿效行路難》等。而反義詞則可以是《輕松自在》、《平坦之路》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