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禾植株的行列。《詩·大雅·生民》:“荏菽旆旆,禾役穟穟。” 毛 傳:“役,列也。穟穟,苗好美也。” 孔穎達 疏:“種禾則使有行列,其苗穟穟然美好也。”
“禾役”是源自《詩經》的古典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指谷類作物植株排列形成的整齊行列,本義描述禾苗成行生長的狀态。
最早見于《詩經·大雅·生民》:
「荏菽旆旆,禾役穟穟」
(大豆莖稈隨風揚,禾苗成行穗飽滿)
漢代毛亨注解:「役,列也」,唐代孔穎達進一步闡釋:「種禾則使有行列,其苗穟穟然美好也」,強調有序種植對作物生長的促進作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見于古籍研究領域。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網絡詞典存在釋義雷同現象,建議優先參考《漢語大詞典》《漢典》等權威辭書。
禾役是一個漢語詞彙,它是由禾和役兩個字組成的,意思是指對禾苗進行耕種和照管的勞動。禾指的是稻、麥、谷類等農作物,役表示勞動、服役。
禾役的字形結構由兩個部分組成,禾的部首為禾字旁,役的部首為彳字旁。禾的筆畫數為5,役的筆畫數為10。
禾役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這部重要的漢字字典中。它的意思是用來描述農夫對禾苗的耕種工作。在古代農業社會中,禾役是人們重要的勞動内容之一。
禾役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禾役」,沒有發生變化。
根據古代漢字研究,禾役在古時候的寫法和現代有所差别。禾役在篆書時期的字形為「禾䟗」。
1. 他每天早出晚歸,忙于禾役。
2. 農民為了豐收,勤勉地進行着禾役。
1. 禾苗:指的是剛長出的禾草。
2. 禾場:指的是進行禾役的田地。
3. 役夫:指的是負責禾役勞動的人。
禾役的近義詞是農耕、農活、農事。禾役的反義詞是休耕、不耕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