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可以移動的障礙物,古時用以防騎兵,故名。 唐 代有“拒馬槍”, 明 代有“拒馬木”,現代拒馬用圓木或鋼材交叉連接成架,四周張設有刺鐵絲,有菱形、矩形和三角形,用以堵塞道路,阻止敵方人馬、車輛的行動。《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昪》:“ 彥貞 之兵施利刃於拒馬,維以鐵索;又刻木為獸,號‘捷馬牌’;以皮囊布鐵蒺藜于地。”《宋史·吳璘傳》:“凡陣,以拒馬為限,鐵鈎相連,俟其傷則更代之。” 劉忠 《上黨大捷》:“主要地段敷設有地雷,交通要道設置有拒馬。”
拒馬(jù mǎ)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明确軍事防禦指向的複合詞,其本義和引申義均與阻礙通行、特别是阻擋騎兵沖擊相關。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
指一種可移動的障礙物,通常用木材交叉構成框架,有時附加尖銳物(如鐵刺)。其核心功能是阻擋敵方騎兵或戰車的快速突進,故名“拒馬”。
- “拒”意為抵禦、阻擋;“馬”代指騎兵或戰車。該詞最早見于古代兵書,如明代茅元儀《武備志》詳細記載其形制與用法:“拒馬者,阻騎突之具也” 。
傳統拒馬多采用木質三角支架或交叉“X”形結構,便于運輸和快速布防。隨着戰争形态變化,其材質與設計不斷演進:
拒馬作為重要城防與野戰工事,常見于中國曆代軍事實踐:
在當代漢語中,“拒馬”一詞衍生出兩層含義:
權威參考資料:
“拒馬”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但核心含義與軍事防禦工具有關,以下是綜合解釋:
拒馬是一種可移動的障礙物,主要用于古代戰争中防禦騎兵沖擊,因“阻擋戰馬”得名。現代演變為由鋼材或木料制成,常附加刺鐵絲,用于封鎖道路或重要場所。
古代形制
現代改進
材料升級為鋼材,形狀包括菱形、矩形、三角形,并加裝刺鐵絲或鐵刺頭,增強防禦能力。
個别資料提及“拒馬”作為成語,表示“拒絕權力或責任”,但此說法權威性較低,且與主流釋義差異較大。建議以軍事障礙物定義為主。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案例或具體形制,可參考《武經總要》等古籍或軍事史料。
白頭到老跋題八象遍行避酒布展成夜促脈忖量碉磡動亸動物澱粉敦詩說禮杜隙防微感刻寡悔亥合鴻璧鴻稀鱗絕胡洞堅營教員加熱嗟惋解腕搢笏進幸金銀島寄人檐下俊拔開説壸政赉假冷貨良國兩利裡兒淋離陸沈摩竭拿來主義内勤内柔外剛漂遙青挺挺欽派虬髯公禳祭三頭掃視上尊酒述容私記田畯野老晚爨無量井無想無象險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