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北鬥和天河。《文選·鮑照<翫月城西門廨中>詩》:“夜移衡漢落,徘徊帷戶中。” 李周翰 注:“衡,北鬥也。漢,天河也。”
(2).泛指天宇、天上。比喻京都或宮苑。《宋書·禮志三》:“聖上韞籙蕃河,竚翔衡漢,金波掩照,華耀停明。” 唐 沉佺期 《安樂公主移入新宅》詩:“初聞衡漢來,移住鬥城隈。” 唐 蘇颋 《夜宴安樂公主新宅》詩:“天上初移衡漢匹,可憐歌舞夜相從。”
“衡漢”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天文指向
“衡”指北鬥星,“漢”指天河(銀河)。例如《文選·鮑照詩》中“夜移衡漢落”一句,李周翰注:“衡,北鬥也;漢,天河也。”。這一用法常見于古典詩文,用于描繪星象或夜空景象。
引申為天宇或京都
在《宋書·禮志三》等文獻中,“衡漢”被用來比喻天宇或代指京都、宮苑,如“竚翔衡漢”暗含對皇權的尊崇。
部分資料(如)提到“衡漢”為成語,意為“以漢朝人物為評判标準”,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詞典,可能為現代衍生或誤傳,需謹慎采用。
單字“衡”本義為綁在牛角或車轅的橫木,後引申為衡量、平衡,而“漢”在古漢語中常指天河或朝代名,組合後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建議在文學或曆史研究中,優先參考《文選》《宋書》等古籍用例,以天文或象征意義為主。
“衡漢”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衡”和“漢”兩個字組成。
“衡”字的部首是“行”,總共有8畫;“漢”字的部首是“水”,總共有3畫。
“衡漢”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通常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指衡量漢朝光輝文化的标準,《漢書·藝文志》中稱:“漢之光輝若是,世多言衡評。”另一種解釋是指與漢文化相關的事物,例如漢字文化、文學藝術等。
“衡漢”在繁體中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衡漢”。
古時候的漢字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但“衡漢”兩個字的基本形狀和結構并未發生改變。
1. 通過學習曆史,我們能夠更好地衡量漢朝的輝煌。
2. 研究衡漢典籍對于了解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衡量、衡量器、漢字、漢服、漢文化等。
評估、判斷、鑒定等。
隨意、主觀、不衡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