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y name]∶舊時向對方介紹自己名字的一種謙稱
(2) [a Chinese character written in the cursive hand]∶草書,分章草與今草兩種
(1).謂書寫草率的字。 宋 張師正 《括異志》卷三:“公遽以筆濡雄黃大書一草字。”
(2).謙言自己寫的字。《水浒傳》第三三回:“草字不恭,煩乞照察不宣。”
(3).即草書。漢字字體的一種。《新唐書·藝文志一》著錄 裴行儉 《草字雜體》。參見“ 草書 ”。
(4).對自己表字的謙稱。《儒林外史》第十回:“三公子道:‘先生貴姓,台甫?’那人道:‘晚生姓 陳 ,草字 和甫 。’”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論諷刺》:“‘哦,久仰久仰!還沒有請教台甫……’‘草字 闊亭 。’”
“草字”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層主要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自謙表字或名字
舊時文人交往中,向他人介紹自己的表字(别號)或名字時,常用“草字”作為謙辭,表示自謙卑陋。例如:“在下草字文遠,請多指教”。
謙稱書寫内容
在書信或題字時,用“草字”形容自己寫的字不夠工整,帶有謙遜之意,如“拙作草字,望勿見笑”。
草書的别稱
“草字”是漢字書法中草書的另一種說法,分為章草(漢代規範化的草書)和今草(魏晉後發展出的流暢連筆體)。例如唐代裴行儉著有《草字雜體》,專門研究草書技法。
字形特征
草書以簡化、連筆為特點,書寫快捷但不易辨識,如王羲之的《十七帖》即為今草代表作。
“草”原指栎樹果實(皂鬥),後假借為草本植物統稱,引申出“粗糙”“草率”等義。其字形由“艹”(草)與“早”(聲旁)構成,楷書書寫時需注意草字頭兩豎高低錯落,下部“早”需緊湊。
若需進一步了解草書分類或謙辭用法,可參考書法典籍或古代禮儀文獻。
草字有多種意思和用法,包括指代植物中的綠色植物,有時表示自然界的草地或草坪。此外,草字也常用來代指一些草本植物,如紅薯、綠豆等。同時,草字還有引申義,可以指雜亂、不整齊的東西。
草字的部首是“艹”,表示植物,拆分後的構造為“艹”,總計有七筆。
草字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其形狀描繪了一株茂盛的植物。隨着時間的推移,草字的形狀逐漸發展演變成現在的樣子。
草字的繁體字為「草」。
在古時候,人們使用的草字形狀與現代略有不同,更加接近甲骨文的形态,書寫時筆畫更加獨特。隨着時間的發展,寫法逐漸演變成現在的樣子。
1. 這片草地上長滿了鮮嫩的青草。
2. 他把紅薯種在了家裡的花園裡的一塊草坪上。
草字可以與其他漢字組合成很多詞語,例如:“草原”、“草稿”、“草案”等。
草字的近義詞包括:“蕨”、“苗”等,表示植物的草本部分。而草字的反義詞是“木”,表示樹木,與草有所區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