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楚的意思、恻楚的詳細解釋
恻楚的解釋
悲痛。 唐 韓愈 《元和聖德詩》:“慼見容色,淚落入俎。侍祠之臣,助我惻楚。” 宋 曾鞏 《祭王逵龍圖文》:“聞公之逝,惻楚歔欷,戴德莫酬,寓薦以辭。”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嫦娥》:“ 宗 曳坐,執手款曲,歷訴艱難,不覺惻楚。”
詞語分解
- 恻的解釋 恻 (惻) è 悲痛:恻隱。恻怛(憂傷)。恻恻(悲痛的樣子)。凄恻。恻然。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楚的解釋 楚 ǔ 落葉灌木,鮮葉可入藥。枝幹堅勁,可以做杖。亦稱“牡荊”。 古代的刑杖,或學校撲責學生的小杖:捶楚。夏楚。楚掠(拷打)。楚撻(拷打)。 中國春秋時國名:楚天(楚地的天空。因楚在南方,亦泛指南方天
網絡擴展解釋
“恻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情感表達密切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恻楚”指内心深處的悲痛、哀傷或同情,常用來描述因他人遭遇或自身不幸引發的強烈情感。例如:對悲劇事件的感同身受,或經曆困境時的心理狀态。
二、結構與詞源
- 恻:形聲字,從“心”,本義為悲痛(如《說文解字》中“恻,痛也”),引申為同情、憐憫。
- 楚:原指植物名(荊條),後因荊條可制刑具,衍生出“痛苦”之意(如“痛楚”)。
兩字組合後,情感層次更豐富,兼具悲痛與苦楚的雙重含義。
三、引證與用法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次出現:
- 唐代韓愈《元和聖德詩》:“侍祠之臣,助我惻楚”;
- 宋代曾鞏《祭王逵龍圖文》:“聞公之逝,惻楚歔欷”;
-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嫦娥》:“歷訴艱難,不覺惻楚”。
以上用例均體現對悲痛情感的文學化表達。
四、現代語境
如今“恻楚”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創作,口語中較少使用,可替換為“悲痛”“酸楚”等詞,但前者更具古典意蘊。
網絡擴展解釋二
恻楚(cè chǔ)一詞是指對他人痛苦、苦難的感同身受以及由此産生的心痛和憂傷之情。該詞的部首是心(xīn)和木(mù),總共有9個筆畫。恻楚源自《太玄經·不韋講經上》。在繁體字中,恻楚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的恻楚書寫稍有變化,有時會用“恻”字單寫,有時會用“楚”字單寫,表示相同的意思。不過,現代漢字書寫規範中,恻楚已經成為一個單獨的詞彙,通常以“恻楚”的形式出現。
例句:
1. 他聽到鄰居的哭聲,心生恻楚。
2. 看到災民們的困苦,我感到很恻楚。
恻楚的一些相關詞彙包括:同情、憐憫、怅惘。這些詞都描述了人們對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和内心的悲痛之情。
當然,相對于恻楚的感受,還有一些詞彙表示相反的情緒,例如冷漠、無情。這些詞彙描述了對他人困境無動于衷或缺乏同情心的态度。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我會很樂意回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