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額外的賦稅。《新唐書·李珏傳》:“﹝ 珏 ﹞遷 河陽 節度使,罷橫賦宿逋百餘萬。” 宋 陳師道 《後山談叢》卷三:“州無水患,而民無橫賦。” 清 顧炎武 《文林郎貴州道監察禦史王君墓志銘》:“君雖處閒職,而時在上前陳中外大計,其詳不得聞,大抵以去橫賦、戢悍卒、固民心為急。”
(2).指強征賦稅。 宋 秦觀 《財用下》:“橫賦彊市取之於百姓,非治財之善也。”《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三年》:“郡邑多橫賦於民,大為東南之患。”
“橫賦”是古代漢語中與賦稅相關的複合詞,具體含義如下:
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社會影響
這類賦稅常導緻民生困苦,如《續資治通鑒》提到南宋地方官“橫賦于民”,成為東南地區的嚴重問題()。
建議需要具體古文例句或賦稅制度背景時,可進一步查閱《新唐書》《續資治通鑒》等史料原文。
橫賦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一般指在古代政府收取農民的額外稅款。
「橫賦」的部首是「木」和「貝」,分别位于左右兩邊。第一個字「橫」由「木」和「黃」組成,共有12畫。第二個字「賦」由「貝」和「武」組成,共有11畫。
「橫賦」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刺客列傳》裡,以描述戰國時期的賦稅制度。
「橫賦」是「橫賦」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橫」的上半部分更像是兩個長方形相連,而「賦」的偏旁部首「貝」更像一個貨币符號。
1. 在古代,農民要承受繁重的橫賦。
2. 因為無法支付橫賦,很多農民生活陷入困境。
橫賦額外農民稅賦 橫征暴斂 橫禍
苛捐雜稅 額外負擔 重稅
減稅 賦免 賦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