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橫賦的意思、橫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橫賦的解釋

(1).額外的賦稅。《新唐書·李珏傳》:“﹝ 珏 ﹞遷 河陽 節度使,罷橫賦宿逋百餘萬。” 宋 陳師道 《後山談叢》卷三:“州無水患,而民無橫賦。” 清 顧炎武 《文林郎貴州道監察禦史王君墓志銘》:“君雖處閒職,而時在上前陳中外大計,其詳不得聞,大抵以去橫賦、戢悍卒、固民心為急。”

(2).指強征賦稅。 宋 秦觀 《財用下》:“橫賦彊市取之於百姓,非治財之善也。”《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三年》:“郡邑多橫賦於民,大為東南之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橫賦(hèng fù)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指統治者強行征收的苛捐雜稅,具有強制性、非正當性的特征。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橫”的本義

    “橫”本指與地面平行的方向(《說文解字·木部》),引申為“蠻橫、暴虐”。在“橫賦”中,“橫”強調違背法度、強行征斂的行為性質,如《漢書·食貨志》載“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即指此類暴斂。

  2. “賦”的稅收屬性

    “賦”原指田稅(《周禮·地官·大司徒》),後泛指稅收。而“橫賦”特指超出法定标準、無節制的盤剝,如《資治通鑒·唐紀》中“州縣橫賦,民多流亡”的記載。


二、曆史背景與社會影響

  1. 暴斂的典型表現

    橫賦常見于王朝衰世,官吏借軍需、赈災等名目加征,如唐代“兩稅法”後雜稅泛濫,宋代“經制錢”“總制錢”等附加稅層層疊加,均屬“橫賦”範疇《宋史·食貨志》

  2. 社會矛盾的催化劑

    橫賦直接導緻農民破産逃亡,如《舊唐書·李渤傳》載:“渭南縣長源鄉本有四百戶,今才百戶……皆由聚斂之臣剝下媚上。”曆代農民起義多與橫賦相關,如明末“闖王”李自成因“催科苛急”而舉事。


三、文獻佐證

  1. 古代政論中的批判

    北宋範仲淹《答手诏條陳十事》直言:“暴斂橫賦,民不堪命。”

    清顧炎武《日知錄·財用》痛斥:“橫賦繁役,力竭財殚。”

  2. 史書中的典型案例

    《新唐書·食貨志》載唐德宗時“搜市廛以充羨餘”,官府強奪商民財物充稅,是為“橫賦”之實。


參考文獻

(注:古籍原文可通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或“國學大師”(guoxuedashi.com)等權威數據庫查證。)

網絡擴展解釋

“橫賦”是古代漢語中與賦稅相關的複合詞,具體含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額外的賦稅
    指超出常規稅負的苛捐雜稅,屬于非官方規定或臨時增加的稅收。
  2. 強征賦稅
    強調以強制手段征收賦稅,常帶有剝削性質。

二、引證與用法

  1. 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 《新唐書·李珏傳》記載,李珏任河陽節度使時“罷橫賦宿逋百餘萬”,即廢除了積壓的額外賦稅()。
    • 宋代陳師道在《後山談叢》中提到“民無橫賦”,指百姓未受強制征稅之苦()。
  2. 社會影響
    這類賦稅常導緻民生困苦,如《續資治通鑒》提到南宋地方官“橫賦于民”,成為東南地區的嚴重問題()。


三、相關擴展

建議需要具體古文例句或賦稅制度背景時,可進一步查閱《新唐書》《續資治通鑒》等史料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慠世百執事保壁備辜壁上觀垂櫜從適怠皇單覂吊謊地理數據庫鬥棋杜厥鈍語垛充肥事風流跌宕分省瀵尾浮碼頭高寄耕鑿根節公群篝爐雚水管許孤貧橫批回鹘蹇廢将才旌奬襟懷坦白空缺苦月臨民虜獲茅茨不剪暖坐滂滂泡燈奇彩青年會悫直人生目的軟垂垂色然上府豕鬣實宜送房頹堕頽倚違質文款無憑香培玉琢諧媚洩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