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垂櫜的意思、垂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垂櫜的解釋

(1).倒垂着空的弓箭袋。示無用武意。《左傳·昭公元年》:“ 伍舉 知其有備也,請垂櫜而入,許之。” 杜預 注:“垂櫜,示無弓。” 陸德明 釋文:“櫜,弓衣也。”

(2).泛指垂着空袋子。謂身無長物。《國語·齊語》:“諸侯之使,垂櫜而入,稛載而歸。” 韋昭 注:“垂,言空而來。櫜,囊也。”《管子·小匡》亦有此語, 尹知章 注:“垂櫜,言其空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垂櫜(chuí gāo)是古代漢語中的軍事用語,字面意為“将箭袋倒垂”,引申為息兵停戰、解除武裝 的象征。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字義分解

  1. 指“懸挂、垂下”,此處強調箭袋口朝下的狀态。

  2. 櫜(gāo)

    古代盛放弓箭的袋子。《說文解字》釋:“櫜,車上大橐”,即行軍時攜帶武器的囊袋。

二、典故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晉師三日館穀,及癸酉而還。甲午,至于衡雍,作王宮于踐土。鄉役之三月,鄭伯如楚緻其師,為楚師既敗而懼,使子人九行成于晉。晉栾枝入盟鄭伯。五月丙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丁未,獻楚俘于王……鄭伯傅王,用平禮也。己酉,王享醴,命晉侯宥。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興父策命晉侯為侯伯……晉侯三辭,從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揚天子之丕顯休命。’受策以出。出入三觐。衛侯聞楚師敗,懼,出奔楚……

‘請垂櫜而入。’許之。”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此處描述晉楚城濮之戰後,鄭國為表歸順,請求“垂櫜而入”晉營,即倒懸箭袋以示不攜武器,象征臣服與停戰。


三、權威釋義

  1.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垂櫜:倒垂箭袋,表示不帶兵器,停止作戰。”

    (參考: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第4版)

  2. 杜預注《左傳》:

    “垂櫜示無弓。”

    (參考: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

  3. 王引之《經義述聞》:

    “櫜所以盛矢,垂之則矢不得出,示不用也。”


四、文化内涵

“垂櫜”承載中國古代“偃武修文” 的和平思想:


參考文獻

  1.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
  2.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
  3. 王引之,《經義述聞》,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因古籍原版無網絡鍊接,建議通過權威出版社紙質書或數據庫如“中華經典古籍庫”查閱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垂櫜”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含義:

  1. 象征無戰事
    指倒垂空的弓箭袋(櫜),表示沒有用武之地或停止武力行動,常用于描述和平狀态或武将歸隱的場景。例如:“将軍垂櫜,以示天下安。”

  2. 形容身無長物
    泛指垂着空袋子,比喻人一無所有或生活清貧。如古詩中“行囊垂櫜,唯餘清風”,即用此意。

應用場景

若需具體例句或更多用法解析,可參考權威字典(如來源的查字典網站)進一步查閱。

别人正在浏覽...

暗經裁決裁人操觚重孫女從略挫縮大閲妒火頓頭惡詩分袂附廛剛壯幹結關柝閨蜜顧靳果播槐膏獲沒凈業九鴻酒有别膓句弓苦切立嫡麗佳籠松杩叉貉一丘輕扇輕險軟戰善念生貨慎火試産時牌水畫睡性説不上去死囚牢訟閣訟書泰適滔漭鳀瀛偷漢子團紗枉曲直湊圍觀文情下列小齒小子後生械機寫經戲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