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一種燈具。《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祇見 張員外 家門便關着,十字兩條竹竿縛着,皮革底釘住一碗泡燈,照着門上一張手榜貼在。” 清 褚人穫 《堅瓠八集·泡燈》:“上元節,京師燒糯汴為瓶,貯水蓄魚,旁映屏燭,通明可愛,俗呼泡燈。”
“泡燈”是古代一種燈具,主要用于照明或節日裝飾,具有以下特點:
材質與構造
根據《京本通俗小說》和《堅瓠八集》記載,泡燈以糯米燒制為瓶狀容器,内部貯水并養魚,旁置屏風與蠟燭,整體通透明亮。其固定方式常見“十字竹竿縛着,皮革底釘住碗狀燈體”。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上元節(元宵節)等節日慶典,因其透光性和裝飾性,常被懸挂于門前或街道,營造喜慶氛圍。
文獻記載
清代褚人穫描述其為“京師俗呼泡燈”,《志誠張主管》中則用泡燈照明張貼告示的場景,說明其兼具實用與裝飾功能。
現代衍生
現代語境中,“泡燈”一詞偶見用于LED球泡燈等燈具,但此用法屬于引申,非原意。
“泡燈”原指古代糯米制成的透光容器燈具,多用于節慶,與竹竿、皮革等部件組合懸挂,兼具照明和觀賞性。
《泡燈》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用草紙制作成的簡易燈籠。
《泡燈》拆分的部首為“氵”和“火”,其中“氵”為水部,表示與水相關的意思,“火”則表示與火災相關的意思。根據筆畫計算,泡燈的總筆畫數為11。
《泡燈》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用泡沫糊住紙的孔洞,并将燈串挂在樹上或懸挂在室内供照明之用。
《泡燈》的繁體字為「泡燈」。
在古代,漢字《泡燈》的寫法并不完全相同。以《康熙字典》為例,它的寫法是「泡燈」,但并未提到具體的構造或形狀。
1. 漢字學習班上,孩子們用彩紙制作了許多漂亮的泡燈。
2. 每年元宵節,城裡人都會挂起五彩斑斓的泡燈來慶祝。
泡燈具有一定的組詞能力,常見的組詞有:
1. 泡泡燈
2. 簡易泡燈
《泡燈》的近義詞有:草燈、紙燈、彩燈。
《泡燈》的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定義,但可以與電燈、油燈等現代照明設備相對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