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保壁的意思、保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保壁的解釋

堡壘,壁壘。《後漢書·陳俊傳》:“視人保壁堅完者,勑令固守;放散在野者,因掠取之。賊至無所得,遂散敗。”《後漢書·馬成傳》:“又代驃騎大将軍 杜茂 繕治障塞,自 西河 至 渭橋 …… 中山 至 鄴 ,皆築保壁,起烽燧,十裡一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保壁”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軍事防禦和據守有關,主要包含以下兩層意思:

  1. 本義:堡壘、營壘;用于防禦的堅固工事或據點

    • 這是“保壁”最直接的含義。“保”通“堡”,指堡壘、要塞;“壁”指營壘、壁壘。合起來指用于抵禦敵人進攻、保護自身安全的軍事設施或據點。這類設施通常建在險要之地,如高山、深谷旁,以增強防禦能力。
    • 例句與出處:
      • 《三國志·魏志·胡質傳》:“(質)督青、徐諸軍事,廣農積谷,有兼年之儲,置東征台,且佃且守。又通渠諸郡,利舟楫,嚴設備以待敵。海邊無事。” 裴松之注引《晉陽秋》:“(胡)威字伯虎,質之子也。質在荊州,威自京都省之……臨辭,質賜絹一匹,為道路糧。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審于何得此絹?’質曰:‘是吾俸祿之餘,故以為汝糧耳。’威受之,辭歸。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爨,食畢,複隨旅進道,往還如是。質帳下都督,素不相識,先其将歸,請假還家,陰資裝百餘裡要之,因與為伴,每事佐助經營之,又少進飲食,行數百裡。威疑之,密誘問,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後因他信,具以白質。質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譽著聞,曆位宰牧。晉武帝賜見,論邊事,語及平生。帝歎其父清,謂威曰:‘卿清孰與父清?’威對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為不如?’對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遠矣。’” 其中“督青、徐諸軍事…嚴設備以待敵”雖未直接出現“保壁”二字,但所述行為(置台、通渠、設備)正是構建“保壁”體系以防禦的體現。更直接的例子可見于其他史書對割據勢力或流民武裝築堡自守的記載。
      • 許多史書在描述亂世中地方豪強或流民聚集自保時,常用“保據險要”、“聚衆保壁”等語,這裡的“保壁”即指他們據守的堡壘或山寨。例如《晉書》、《宋書》等記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塢堡林立的情況。
  2. 引申義:據險固守;依托堡壘進行守衛

    • 由名詞引申為動詞,指采取依托堡壘、營壘的方式進行防守、堅守的行為或策略。強調的是利用堅固工事進行防禦的軍事行動。
    • 例句與出處:
      • 此義項常與“據”、“守”等動詞連用或出現在描述防禦策略的語境中。例如史書描述某将領“保壁自守”,即指他依托堡壘進行防守,不輕易出戰。如《資治通鑒》中在描述某些割據勢力或抵抗力量時,常有類似表述。

“保壁”一詞源于古代軍事實踐,主要指用于防禦的堡壘、營壘(名詞),以及依托此類工事進行據守的行為(動詞)。它生動地反映了古代戰争中利用地形和工事進行防禦的重要策略,常見于描述亂世割據、地方自保或邊境防禦的曆史文獻中。

參考資料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保壁”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ǎo bì,其核心含義為堡壘、壁壘,主要用于古代軍事防禦體系的描述。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文獻出處

該詞在《後漢書》中多次出現,例如:

  1. 《陳俊傳》提到“視人保壁堅完者,敕令固守”,強調依托堅固工事防守。
  2. 《馬成傳》記載“皆築保壁,起烽燧”,描述修築防禦工事并設置烽火台。
  3. 《劉盆子傳》中“保壁由是皆複固守”,進一步印證其軍事防禦功能。

三、用法與擴展

四、總結

“保壁”是古代軍事防禦體系的重要術語,通過文獻記載可見其實際應用場景。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相關成語,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奧趣百孫院搬場扮故事奔放标準粉镔鐵觸意大惑耽誤刀靶倒箧傾筐定國安邦棟宇都候放置麸桃服汙胳臂格局攻城掠地管窺蛙見貴峻谷音海瑞罷官恒等式狠強胡擄忙亂禍母呼五白交臂失之羁累禁子寄僧名久且鸠雨魁儈朗耀蓮唱連事遼川理化六婆梅豆莫不是蟠虵披襖子崥崹強宗瑞士少陵十三樓祀壇湯武談興瓦雞猥陋逶陀下哺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