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rass roof is not cut in order] 用茅草覆蓋屋頂,而且沒有修剪整齊
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采椽不斫。——《韓非子·五蠹》
“茅茨不剪”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máo cí bù jiǎn,其核心含義可結合曆史文獻和文學用例從以下角度解析:
“茅茨不剪”既是具體的生活場景描寫,也是抽象的文化符號,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節儉與自然的推崇。如需更深入考證,可參考《韓非子》原文及曆代注釋()。
茅茨不剪是一個成語,意為官僚守舊,不肯變通創新。下面将為您介紹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茅 (艹) + 茨 (艹) + 不 (一) + 剪 (刀,力)。拆分後可以看出,茅茨不剪共有8個筆畫。
來源:《史記·夏本紀》中有一則故事,相傳夏朝堯帝任命負責管理灌溉系統的官吏茨田,卻不懂得修剪茅田長勢茂盛的植物。堯帝對其不負責任的行為深感不滿,因此,茅茨不剪成為貶斥官僚不肯變通創新的成語。
繁體:茅茨不剪的繁體寫法為茅茢不剪。
古時候漢字寫法:茅茢不剪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茅藬不剪。
例句:他一直執着于過去的方法,從不願意嘗試新的思路和途徑,真是茅茨不剪。
組詞:茅屋、茅亭、茅廬、茨木、茨田。
近義詞:守舊、保守、頑固、不進取。
反義詞:變通、創新、革新、激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