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恒德的意思、恒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恒德的解釋

(1).語本《易·恒》:“恆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兇。”後用以指恒久不變的德行。 宋 葉適 《趙孺人墓銘》:“豈古人所謂恆德之貞、婦人之吉者,特其學之異而然歟!”

(2).久遠的恩德。 明 劉基 《尊聞堂銘》:“皇降恆德,我儀受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恒德"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以從字義、哲學思想及文化應用三個層面進行闡釋:

一、基礎釋義

恒德(拼音:héng dé)由"恒"與"德"二字複合而成:

二、哲學與文化内涵

  1. 《周易》中的宇宙觀

    《周易·恒卦》彖傳雲:"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将"恒"視為宇宙運行規律。儒家由此引申出"恒德"作為人效法天地的道德實踐,強調道德修養的持久性(來源:《周易·下經》)。

  2. 道家思想中的自然法則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提出"常德不離","常"通"恒",指回歸本真、持守質樸之德。道家視"恒德"為契合自然之道的内在品質(來源:《道德經》王弼注本)。

  3. 儒家倫理的實踐要求

    孔子強調"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論語·子路》),将"恒"視為成就德行的基礎。朱熹注:"恒者,常久之意",指出道德需經持續實踐方能内化(來源:《四書章句集注》)。

三、文化應用與延伸

經典文獻例證

《荀子·勸學》:"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喻恒德需積累之功

《孟子·梁惠王上》:"無恒産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彰顯著精神操守的穩定性

"恒德"融合了宇宙規律認知與人文精神追求,是中國哲學中貫通天道與人道的核心概念,其價值在當代社會仍具指導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恒德”是一個源自中國傳統文化和典籍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恒久不變的德行
    源自《易經·恒卦》:“恒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兇”,指堅守德行如一、不因外界變化而動搖的品格。這種“恒德”強調持久性和穩定性,尤其適用于形容個人在道德修養上的堅持,如宋代理學家葉適在《趙孺人墓銘》中引用此典,贊頌人物的貞德。

  2. 久遠的恩德
    明代劉基《尊聞堂銘》中“皇降恒德”即指上天賦予的長遠恩澤,多用于描述具有曆史傳承性的恩惠或精神遺産。


二、引申與寓意

  1. 字義分解

    • 恒:本義為長久、持久,引申為恒心、毅力(如“永恒”)。
    • 德:指順應自然規律的行為準則,涵蓋道德品質、仁愛之心等(如“厚德載物”)。
  2. 作為人名的寓意
    在姓名學中,“恒德”寓意持之以恒的信念與高尚品德的結合,象征“德才兼備”,常用于寄托對個人堅守原則、不斷精進的期望。


三、文化關聯

如需進一步了解《易經》原文或相關古籍引證,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或漢典()。

别人正在浏覽...

腌臜混沌百蟲将軍本職超救稱臣納貢澄輝橙虀逞強誠直斥竄匙匣搓磨擔誤點點東牀佳婿反宗棺材瓤子孤詠何渠虹旗畫楫黃封歡溜溜化妝踐運齎刺接墒急管繁絃禁不住鯨膏酒家保九流賓客老語涼席買主忸怩不安攀高接貴蜱麻遷拔前母情不可卻輕描談寫栖鳥于泉奇突曲裡拐彎色膽如天山窮水絶生死不易射蝨隨寓隨安套習淘濯貼體為地物際物理性質嫌怨晞發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