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恒德的意思、恒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恒德的解释

(1).语本《易·恒》:“恆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后用以指恒久不变的德行。 宋 叶适 《赵孺人墓铭》:“岂古人所谓恆德之贞、妇人之吉者,特其学之异而然歟!”

(2).久远的恩德。 明 刘基 《尊闻堂铭》:“皇降恆德,我仪受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恒德"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以从字义、哲学思想及文化应用三个层面进行阐释:

一、基础释义

恒德(拼音:héng dé)由"恒"与"德"二字复合而成:

二、哲学与文化内涵

  1. 《周易》中的宇宙观

    《周易·恒卦》彖传云:"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将"恒"视为宇宙运行规律。儒家由此引申出"恒德"作为人效法天地的道德实践,强调道德修养的持久性(来源:《周易·下经》)。

  2. 道家思想中的自然法则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提出"常德不离","常"通"恒",指回归本真、持守质朴之德。道家视"恒德"为契合自然之道的内在品质(来源:《道德经》王弼注本)。

  3. 儒家伦理的实践要求

    孔子强调"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论语·子路》),将"恒"视为成就德行的基础。朱熹注:"恒者,常久之意",指出道德需经持续实践方能内化(来源:《四书章句集注》)。

三、文化应用与延伸

经典文献例证

《荀子·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喻恒德需积累之功

《孟子·梁惠王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彰显著精神操守的稳定性

"恒德"融合了宇宙规律认知与人文精神追求,是中国哲学中贯通天道与人道的核心概念,其价值在当代社会仍具指导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恒德”是一个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和典籍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恒久不变的德行
    源自《易经·恒卦》:“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指坚守德行如一、不因外界变化而动摇的品格。这种“恒德”强调持久性和稳定性,尤其适用于形容个人在道德修养上的坚持,如宋代理学家叶适在《赵孺人墓铭》中引用此典,赞颂人物的贞德。

  2. 久远的恩德
    明代刘基《尊闻堂铭》中“皇降恒德”即指上天赋予的长远恩泽,多用于描述具有历史传承性的恩惠或精神遗产。


二、引申与寓意

  1. 字义分解

    • 恒:本义为长久、持久,引申为恒心、毅力(如“永恒”)。
    • 德:指顺应自然规律的行为准则,涵盖道德品质、仁爱之心等(如“厚德载物”)。
  2. 作为人名的寓意
    在姓名学中,“恒德”寓意持之以恒的信念与高尚品德的结合,象征“德才兼备”,常用于寄托对个人坚守原则、不断精进的期望。


三、文化关联

如需进一步了解《易经》原文或相关古籍引证,可参考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或汉典()。

别人正在浏览...

遨曹百骁膀浪罢弱表经财雄惭企长涂超野趁凉驰骤翠盈盈定算东井黩贿封家愤心工业化灌庙贯隼辜攉禾把鸿雁哀鸣花环会刊诨词交缨借力疾风暴雨祲威沮遏巨相考讯口戏磊瑰不羁磊落豪横量入计出凌虐俚谈路亭庙祝妙斲民行穆清殴逐摤老邱岳峰啓瀹全蚀山物稍子书箧虽然索斗鸡缩酒挞伐腾趠渥汗怃敖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