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倍论的意思、倍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倍论的解释

官吏频犯赃罪,如所犯罪法不等,即以重赃之数并入轻赃,然后折半论罪,称为倍论。《唐律·名例》:“即以贜致罪,频犯者并累科;若罪法不等者,即以重贜併满轻贜,各倍论。”注:“倍,谓二尺为一尺。” 长孙无忌 等疏议:“假令县令受财枉法六疋,合徒三年;不枉法十四疋,亦合徒三年;又监临外窃盗二十九疋,亦徒三年;强盗二疋,亦合徒三年;受所监临四十九疋,亦合徒三年。准此以上五处贜罪,各合徒三年,累於‘受所监临’,总一百疋,仍倍为五十疋,合流二千里之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倍论”是中国古代法律中的特定术语,主要出现在唐代及后世法典中,指对官吏贪赃枉法行为的一种加重处罚制度。其具体含义如下:

一、字义构成与核心概念 “倍”指加倍、翻倍,“论”指定罪量刑。“倍论”即指在计算赃物价值后,按该价值的倍数来确定刑罚。其核心在于官吏因职务便利非法获取财物(赃罪)时,法律强制其退赔原赃物价值的同时,还需额外缴纳相当于赃物价值数倍的罚金或承担更重的刑事处罚。这体现了古代法律对官吏贪腐行为的严厉惩戒态度。

二、法律语境下的具体应用 该制度明确规定于《唐律疏议·名例律》“以赃入罪”条:“诸以赃入罪,正赃见在者,还官、主;已费用者,死及配流勿征,余皆征之……盗者,倍备(赔)。” 疏议补充:“‘盗者,倍备’,谓盗者以其贪财既重,故令倍备,谓盗一尺,征二尺之类。” 此处“倍备”即“倍赔”,是“倍论”的实践形式,要求盗窃者加倍赔偿。后世《宋刑统》《大明律》均沿袭此制,如《大明律·名例律》“给没赃物”条规定:“凡彼此俱罪之赃……盗者,倍追。”

三、制度目的与历史意义 “倍论”旨在通过经济重罚与刑事威慑:

  1. 剥夺犯罪收益:强制退赃+加倍罚没,使犯罪者无利可图;
  2. 强化职务廉洁:针对官吏利用职权贪腐,设定远高于常人的惩罚标准;
  3. 维护统治秩序:遏制官吏腐败对政权稳定的危害,彰显“从严治吏”理念。

四、与现代法律概念的区别 “倍论”不同于现代刑法中的“罚金”或“没收财产”。其特殊性在于:

结论 “倍论”是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独具特色的刑罚制度,通过“加倍追赃”的经济制裁手段,严惩官吏贪腐,反映了传统法律“重典治吏”的治理逻辑。其制度设计虽与现代法律不同,但对理解古代廉政法制思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来源:

  1. 《唐律疏议》(中华书局点校本)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涉及条文:卷四《名例律》“以赃入罪”条。
  2. 《大明律》(法律出版社点校本)怀效锋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涉及条文:卷一《名例律》“给没赃物”条。
  3. 学术研究支持:《中国法制史》(张晋藩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相关章节对历代赃罪处罚制度有系统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

“倍论”是中国古代法律术语,主要用于处理官吏多次犯赃罪的情况。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当官吏多次犯不同等级的赃罪时,将较重的赃额合并到较轻的赃额中,再折半计算总赃额来定罪量刑。例如,若某官吏同时犯有重赃和轻赃,则按“二尺为一尺”的比例折算后量刑。

  2. 法律依据
    该术语源自《唐律·名例》,规定:“即以赃致罪,频犯者并累科;若罪法不等者,即以重赃併满轻赃,各倍论。”。唐代律法通过这种方式防止官吏多次贪腐却仅按单一罪行处罚。

  3. 具体应用案例
    据《唐律疏议》记载,若县令受财枉法六匹(徒三年)、不枉法十四匹(徒三年)、窃盗二十九匹(徒三年),合并后总赃额为49匹。按“倍论”折半为24.5匹,最终按24.5匹对应的刑罚定罪。

  4. 历史背景与意义
    “倍论”体现了唐代对官吏贪腐的从严治理,通过累加和折半的计算方式,加重对频犯者的惩罚,具有威慑作用。这一制度也反映了古代法律中“数罪从重”原则的早期形态。

如需进一步了解唐代律法体系,可参考《唐律疏议》原文或相关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爱遇盎盂相击备诫背时冰排捕鱼丞史承侍城苑吃监摧弦错逆代追二堂封一拊膈海市蜃楼厚费候钟将军炭解剑节庆畿略基隆市老革栗陆利尿媚趣门堂茉莉花木茹内峻外和泥坯盘槊劈礰青盐擒讨榷税仍接濡如煞风景扇迫删治伸屈神照射幸数跌,不如审发双伴儿树阙梦碳素钢跳去退仕猥维也纳文鱼卧龙汙亵遐表校手暇日龤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