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賦稅。《舊唐書·職官志二》:“﹝刑部比部﹞郎中、員外郎之職,掌勾諸司百僚俸料、公廨、贓贖、調斂、徒役、課程、逋懸數物,周知内外之經費,而總勾之。”
"調斂"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語境理解。根據漢語詞典釋義及古代典籍用例,其核心含義如下:
調斂(tiáo liǎn) 指官府通過調整賦稅政策來征收錢糧的行為,強調根據實際情況(如年景豐歉、民生狀況)對稅收額度或方式進行調節與征繳。
詳細釋義與依據:
“調”指調節、調配
源于古代官府對資源(尤指糧食、布帛)的調配管理。《周禮·地官·廪人》有“凡萬民之食食者,人四鬴,上也……若食不能人二鬴,則令邦移民就谷”的記載,體現根據收成調整征糧标準的思想。
“斂”指征收、聚集
本義為收集物資,《說文解字》釋“斂,收也”。在賦稅語境中特指官府征收稅賦,如《孟子·盡心下》雲“薄其稅斂,民可使富”。
複合詞“調斂”的文獻用例
北宋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條例》提及“收輕重斂散之權,歸之公上”,主張官府通過調控物資與稅收平衡物價,其中“斂散”即包含調斂思想。
《新唐書·食貨志》載陸贽谏言:“增稅既竭,又征别貸;調斂無名,強奪農利”,此處“調斂”暗含對苛稅濫征的貶義批判。
權威參考來源:
說明:因該詞屬曆史詞彙,現代權威線上詞典(如《漢語大詞典》網絡版)未開放免費全文檢索。建議查閱上述紙質辭書或通過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www.ncpssd.org)檢索相關學術論文獲取深度解析。
“調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需結合權威來源和語境綜合理解:
讀音
多數資料(如、)标注為diào liǎn,但個别來源(如)提到發音為tiáo liǎn,可能與不同釋義相關。
傳統釋義(賦稅)
主要見于古代文獻,如《舊唐書·職官志二》記載,調斂指“賦稅”,屬于刑部比部郎中管理的財政事務之一。例如:“掌勾諸司百僚俸料、公廨、贓贖、調斂、徒役、課程、逋懸數物。”
少數權威來源(如查字典)提出另一層含義:
指調整言行以符合社會規範,強調在社交中適度收斂、避免冒犯他人。例如:“調斂自己的态度,以融入集體。”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舊唐書》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别頭場鄙土不服氣不伏燒埋才節陳力列摛文疵駁賜給大信的笃戲鵰翎箭頓足捶胸額枋凡庶沸脣俸錢負郭甘果龜溺函養嘿契漸漬雞旦進酬計窮智短擊汰空曲連室琳瑉鱗臻龍韬淪昧螺蛳旋墨水暮夜金惱人盤磨軿臻前隊釺焊秋嘯期頤缺絶屈情熱門少日食量手簿説唱死背桃李之饋騰清銅炙瓦解享清福象瑱嬉春析階洗劫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