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賦稅。《舊唐書·職官志二》:“﹝刑部比部﹞郎中、員外郎之職,掌勾諸司百僚俸料、公廨、贓贖、調斂、徒役、課程、逋懸數物,周知内外之經費,而總勾之。”
“調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需結合權威來源和語境綜合理解:
讀音
多數資料(如、)标注為diào liǎn,但個别來源(如)提到發音為tiáo liǎn,可能與不同釋義相關。
傳統釋義(賦稅)
主要見于古代文獻,如《舊唐書·職官志二》記載,調斂指“賦稅”,屬于刑部比部郎中管理的財政事務之一。例如:“掌勾諸司百僚俸料、公廨、贓贖、調斂、徒役、課程、逋懸數物。”
少數權威來源(如查字典)提出另一層含義:
指調整言行以符合社會規範,強調在社交中適度收斂、避免冒犯他人。例如:“調斂自己的态度,以融入集體。”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舊唐書》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調斂(tiáo lǔn)是一個具有多種意思的詞彙,在不同語境中可以表示不同的含義。它的拆分部首為走(zǒu)和言(yán),拆解後的筆畫數目為9。調斂來源于漢語,是一個常用的漢字。
在繁體字中,調斂的寫法為調攏,與簡體字的寫法略有差異,但意思基本相同。
在古時候,調斂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不同。畢竟,漢字經曆了漫長的演變和發展過程。然而,關于調斂的具體古代寫法,沒有被廣泛記錄下來。
以下是一些關于調斂的例句:
1. 在困境中,他調斂了自己的情緒,保持了冷靜。
2. 這個公司已經開始調斂開支,為了度過經濟寒冬。
3. 學習必須調斂自己的思維,集中注意力。
調斂的組詞包括:調整、調度、斂財、閉口、整齊等。
與調斂意思相近的詞彙有:收斂、沉靜、平息。
與調斂意思相反的詞彙有:散漫、放縱、奔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