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狄仁傑 門生衆多,累向 武則天 推薦将相多人,或謂 仁傑 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後因以“桃李滿天下”比喻所培養的優秀人才衆多。 唐 白居易 《春和令公綠野堂種花》:“ 令公 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何為 《第二次考試》:“ 蘇林 教授一生桃李滿天下,他的學生中間不少是有國際聲譽的。”亦作“ 桃李遍天下 ”。 明 焦竑 《玉堂叢語·薦舉》:“ 楊一清 於時政最稱為幹練……愛樂賢士大夫,朝有所知,夕即登薦,以是桃李遍天下。”參閱《新唐書·狄仁傑傳》、《資治通鑒·唐則天後久視元年》。
“桃李滿天下”是漢語中常用的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桃李”比喻培養的後輩或學生,“滿天下”形容分布廣泛。整體意為某人培養的學生衆多且遍布各地,常用于贊美教師或教育者的成就。
曆史典故
最早可追溯至《韓詩外傳》(漢代韓嬰),以“春樹桃李,夏得陰其下”比喻培養人才的意義。
唐代武則天時期,名臣狄仁傑舉薦賢才衆多,時人稱“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資治通鑒》),成為成語的直接來源。
文學引用
白居易《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中“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進一步推廣了這一表達。
成語反映了中國尊師重教的傳統,以“桃李”象征學生,既體現教育者“樹人如樹木”的深遠影響,也暗含“碩果累累”的成就。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查閱《資治通鑒》或白居易詩集原文。
《桃李滿天下》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桃李芬芳、英才輩出,指那些有才華、有能力的人很多。
成語《桃李滿天下》的拆分部首是木、王、爪,共計13個筆畫。
《桃李滿天下》這個成語最早出自中國古代文學名著《紅樓夢》,意思是紅爐閑敲白晃的。後來,這個詞語被用來形容人的才華橫溢,英才輩出。
《桃李滿天下》 (繁體字)
桃、李、滿、天、下這五個字在古時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沒有太多變化。
他是一位真正的英才,桃李滿天下。
桃花、李花、滿天、天下、滿地、大李、小桃等。
人才輩出、人材輩出、英武之地。
人才稀缺、薪火相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