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蒺蔾的意思、蒺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蒺蔾的解釋

即蒺藜。《易·困》:“困于石,據于蒺蔾,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 孔穎達 疏:“蒺蔾之草,有刺而不可踐也。” 漢 劉向 《說苑·複恩》:“夫樹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食矣;樹蒺蔾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矣。”參見“ 蒺藜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蒺藜(也寫作“蒺蔾”,為異體字),是一種具有特定形态特征、文化内涵及實用價值的植物,其釋義如下:

  1. 植物學釋義

    指蒺藜科蒺藜屬(Tribulus terrestris L.)的一年生草本植物。莖平卧,羽狀複葉,小葉對生。花小,黃色,單生于葉腋。果實為分果,由5個分果瓣組成,每個果瓣具長短棘刺各一對及多數短硬毛,形似多角星芒,極易附着于動物皮毛或人衣物上傳播《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其多生于沙地、荒地、路旁,分布廣泛。

  2. 果實特征與引申義

    其幹燥成熟的果實稱為“蒺藜子”或“刺蒺藜”,表面密布尖硬的刺。因其棘手、易傷人的特性,“蒺藜”一詞常被用來比喻處境艱難、充滿障礙或人心險惡。如《詩經·鄘風·牆有茨》中“牆有茨”(茨即蒺藜),隱喻宮闱丑事不可外揚,後世亦用“蒺藜”象征阻隔與防範《漢語大詞典》。

  3. 藥用價值

    蒺藜是重要的傳統中藥材。其果實(刺蒺藜)入藥,味苦、辛,性微溫,歸肝經。具有平肝解郁、活血祛風、明目、止癢的功效。常用于治療頭痛眩暈、胸脅脹痛、乳閉乳癰、目赤翳障、風疹瘙癢等症《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一部)。現代藥理研究也表明其具有調節血壓、改善心腦血管功能、增強免疫力等作用。

  4. 文化意象

    由于其多刺的特性,蒺藜在古代軍事中曾被用作防禦性的障礙物(如撒布于敵軍必經之路或營地周圍)。在文學作品中,它常作為困境、阻礙、防範或卑賤環境的象征。道家典籍《抱樸子》中也有關于蒺藜的記載,反映了其在古人生活中的常見性及象征意義。

參考資料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蒺蔾”是古代文獻中常見的一種植物名稱,具體釋義如下:

  1. 植物特性
    蒺蔾是一種帶刺的旱生草本植物,又稱“蒺藜”,多生長于幹燥貧瘠之地。其果實具硬刺,易附着于動物皮毛或人衣物上傳播。據《師曠》記載,蒺蔾早生被視為旱年的征兆。

  2. 文獻引用

    • 《易經·困卦》中“據于蒺蔾”一句,以蒺蔾象征困境或阻礙。
    • 《玉篇》《韻略》等古籍均将其歸類為“旱草”,強調其耐旱特性。
  3. 其他關聯

    • 讀音:古音為“力脂切”(lí),亦有“憐題切”(lí)的讀法。
    • 姓氏:曆史上淮南地區曾有以“蔾”為姓的記載。

該詞多用于描述植物特性或比喻艱險處境,現代植物學中對應“蒺藜科”植物,常見于溫帶地區。

别人正在浏覽...

奧峭白民國包橘博贍赤醬呆腐典據屙屎發機飛魚服分星撥兩甘荼辜恩行貨鴻谟槐黃淮陰平楚嘉納嘉豔驚看精良進秩戟氣籍帳決易客套話量實裂餅賃居蠡勺籠屜漏策鸾枝羅漢松麥秀兩歧滿密溟瀛暮夜先容馕糟泮芹砰鍧乾糧起來傾家竭産傾聽屈就瑟然山行海宿時帝世紀末使料所及使伶叔待歎佛天下第一關推測五辟宵類颉利邪路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