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鼓與籥。《後漢書·郎顗傳》:“天地之道,其猶鼓籥,以虛為德,自近及遠者也。” 李賢 注:“籥如笛,六孔。鼓籥,其形内虛而氣無窮。”
(2).吹籥。 唐 皮日休 《通玄子栖賓亭記》:“松竹交韻,其正聲雅音,笙師之吹竽, 邠 人之鼓籥,不能過也。”
鼓籥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特指中國古代兩種重要的禮樂器具——鼓與籥的組合。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闡釋:
鼓(gǔ)
指打擊樂器,以皮革蒙面,通過敲擊發聲。《說文解字》釋為“擊鼓也”,象征節律與號令。在禮樂中,鼓用于控制節奏、引導儀典進程,如《周禮·春官》載“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聲”。
籥(yuè)
古代管樂器,形似排笛或單管豎吹。《說文解字》稱“樂之竹管,三孔,以和衆聲”。籥是雅樂核心樂器,《禮記·樂記》載“籥師掌教國子舞羽吹籥”,兼具演奏與禮儀功能。
“鼓籥”并稱時,泛指禮樂演奏中的打擊與吹管樂器組合,引申為禮樂制度的象征。其核心意義包括:
鼓籥作為禮樂符號,承載三重文化價值:
鼓籥組合盛行于周代禮樂制度,秦漢後隨雅樂變遷逐漸簡化。但作為文化符號,仍見于曆代典籍:
結語
“鼓籥”超越樂器本體,成為中華禮樂文明的标志性符號,其内涵融合了器物功能、制度規範與哲學思想,深刻體現了古代“以樂緻和”的文化精神。
參考資料
根據現有資料,“鼓籥”一詞中的“籥”可能為“龠”(yuè)的異體或誤寫。“龠”是古代的一種管樂器。以下是綜合解釋:
鼓:甲骨文字形為手持棒槌擊打空心圓筒形打擊樂器()。本義為蒙皮空心圓柱體樂器,後衍生出敲擊動作、鼓舞等引申義。
籥(龠):古代管樂器,形似笛而略短,有三孔至六孔不等,多用于祭祀雅樂。商周時期常與鼓配合使用,形成「鐘鼓管籥」的禮樂體系。
因此“鼓籥”可理解為:
需注意:現代漢語中“籥”字極少單獨使用,若具體語境指向其他含義,建議核查原文是否為“鼓龠”“鼓鑰”等相近詞彙。
遨放半成品碧酒筞筞暢心嘗酎初昔初晰枞金伐鼓盜柄盜鐘掩耳凋寡頓舍飛鷹走馬奉委撫字催科概問高情逸态戈波過次國際主義過片過氣邯鄲路河渠家道從容階級矛盾機戶浸廪酒有别腸駿馬換傾城勘誤表可意孔子狂喜鍊鋼慮難罵市奶食熱狗桑落酒散置森散扇搋屎屁直流收生刷剌剌霜鏡睡味書金書圃騰羁钿璎屠牛吐王喬履椀器喂虎割肉文野下坂走丸絃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