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鼓與籥。《後漢書·郎顗傳》:“天地之道,其猶鼓籥,以虛為德,自近及遠者也。” 李賢 注:“籥如笛,六孔。鼓籥,其形内虛而氣無窮。”
(2).吹籥。 唐 皮日休 《通玄子栖賓亭記》:“松竹交韻,其正聲雅音,笙師之吹竽, 邠 人之鼓籥,不能過也。”
根據現有資料,“鼓籥”一詞中的“籥”可能為“龠”(yuè)的異體或誤寫。“龠”是古代的一種管樂器。以下是綜合解釋:
鼓:甲骨文字形為手持棒槌擊打空心圓筒形打擊樂器()。本義為蒙皮空心圓柱體樂器,後衍生出敲擊動作、鼓舞等引申義。
籥(龠):古代管樂器,形似笛而略短,有三孔至六孔不等,多用于祭祀雅樂。商周時期常與鼓配合使用,形成「鐘鼓管籥」的禮樂體系。
因此“鼓籥”可理解為:
需注意:現代漢語中“籥”字極少單獨使用,若具體語境指向其他含義,建議核查原文是否為“鼓龠”“鼓鑰”等相近詞彙。
鼓籥(gǔ yuè)是一個漢字詞語,用來形容音樂中的吹和打樂器。鼓指的是一種打擊樂器,籥指的是一種吹奏樂器。鼓籥常常被一起使用,用來表達音樂的韻律和節奏。
鼓籥的部首是鼓(gǔ),由“鞏”和“口”組成。鼓的筆畫數為8;
籥的部首是⽊(mù),由“丿”和“⽥”組成,其中田字旁為輔助部首。籥的筆畫數為13。
鼓籥來源于古代樂器的名稱,它的使用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最初是用來伴奏古代宴會和祭祀的音樂。在古代文獻中,鼓籥也被稱為“鼓簉”、“锺鼓”和“锺琴”。在繁體字中,鼓籥的寫法為「鼓籥」。
在古代,鼓籥的寫法有些許的不同。鼓的部分有時寫作“皷”或“鼔”,而籥的部分有時寫作“龠”。古代寫法中,鼓的形狀更加扁平,籥的形狀更加橫向。
1. 演奏者揮舞着鼓籥,奏出了嘹亮的樂曲。
2. 他學習鼓籥已經多年,并成為一名出色的音樂家。
鼓點、鼓聲、鼓手、鼓槌、鼓樂、鼓舞
鼓簧、鑼鼓、打擊樂器
弦樂器、木管樂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