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樣畫葫蘆。比喻隻是模仿,缺乏創造。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三:“工者不免 優孟 抵掌之誚,拙者至有葫蘆依樣之譏。”《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四回:“正是:富貴浮雲成一夢,葫蘆依樣隻三年。” 郭沫若 《文藝論集·批評與夢》:“才既不天,而僅葫蘆依樣的我們,那就不能不有多少學理上的準備。”參見“ 依樣畫葫蘆 ”。
“葫蘆依樣”是一個中文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比喻單純模仿他人,缺乏獨立創造。該成語帶有貶義,強調機械照搬而無創新。
詞源與結構
核心含義
強調對現有事物的簡單複制,而非基于理解的創新。例如郭沫若曾批評某些人“僅葫蘆依樣”,需依賴學理準備而非原創性思考。
適用語境:
描述藝術、寫作、技術等領域中缺乏創意的模仿行為。
例句:
該成語常用于批評缺乏創造力的行為,提醒人們重視創新而非機械複制。其發音為hú lú yī yàng(不同來源注音略有差異,以《漢典》等權威詞典為準)。
《葫蘆依樣》是一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人的言行舉止模仿他人的樣子,缺乏個性或創造力。這個成語中的“葫蘆”指的是葫蘆狀的容器,而“依樣”則表示按照某個樣子或模式來做某事。因此,這個成語意指跟着别人的樣子行事,缺乏獨立思考和創新。
《葫蘆依樣》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艹、木、心。其中,“艹”表示植物,“木”表示木材,“心”表示心髒或内心。該成語的筆畫總數為17畫。
《葫蘆依樣》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宋代文學家周密的《齊諧》一書中,該書記載了一個故事:一個叫喻世明的人曾經住在一個葫蘆廠裡,他每天都見識到許多葫蘆,後來他的思想和行為都變得非常刻闆和呆闆,就像葫蘆一樣,成為了一個“葫蘆依樣”的人。後來,這個成語便流傳開來,用來比喻跟着别人的樣子行事,缺乏創新能力。
《葫蘆依樣》的繁體字為:葫蘆依樣。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葫蘆依樣》這個成語在古代寫作“葫羅依樣”。
他在工作中總是葫蘆依樣,缺乏創新。
組詞:葫蘆、樣子、創新
近義詞:墨守成規、千篇一律
反義詞:與衆不同、獨具創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