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河姆渡文化的意思、河姆渡文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河姆渡文化的解释

我国 长江 中下游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典型遗址为 浙江省 馀姚县 河姆渡 遗址的三、四层。发现了“干栏”式建筑遗迹,梁柱间用榫卯接合,地板用企口板密拼,具有相当成熟的木构技术。生产工具有伐木用的石斧、石凿,农耕用的骨耜和狩猎用的骨镞等。陶器为黑陶,造型简单,主要是釜、钵、罐、盆、盘等五种,有类似鼎足的支座,但没有豆、鼎等器,陶器上广泛应用了绳纹和刻画动植物形象的花纹。同时发现了大量稻谷遗迹,说明农业已成为当时的主要经济部门。还饲养了狗、猪和水牛等家畜。据碳-14法测定, 河姆渡 三、四层的年代,约为公元前四千八百多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重要考古学文化,距今约7000至5000年,因1973年首次发现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而得名。该文化主要分布于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群岛,是长江流域早期农耕文明的代表之一。

核心特征与内涵

  1. 定居形态

    河姆渡人以"干栏式建筑"为典型居住形式,采用榫卯结构的木构技术,适应了南方湿润多雨的自然环境。这种建筑形式被《中国考古学大辞典》列为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发明。

  2. 农业经济

    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人工栽培稻谷遗存,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鉴定为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的早期形态,证实了长江下游是世界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2023年数据更新)。

  3. 手工业成就

    出土的陶器以夹炭黑陶为特色,器表常见绳纹装饰。骨器制作尤为精湛,其中双孔骨耜作为农业工具,体现了耕作技术的进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遗址发掘报告》)。

  4. 艺术与信仰

    象牙雕刻"双鸟朝阳纹"和陶塑人面像等文物,反映了河姆渡人已形成图腾崇拜与太阳崇拜结合的原始信仰体系,该发现载入《中国美术史·原始卷》(中央美术学院出版社)。

历史定位

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形成南北呼应格局,其稻作农业技术通过文化传播影响了东亚及东南亚地区。2018年,该遗址入选教育部《中小学历史课程标准》必修内容,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关键实证。

网络扩展解释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因1973年首次发现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而得名。以下是其核心信息:

定义与发现

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公元前5000-前3300年),主要分布于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这一文化填补了中国南方史前研究的空白,是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重要代表。


文化特征

  1. 农业与工具
    以水稻种植为核心,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稻谷遗存,证实中国是亚洲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主要农具为骨耜(翻土工具),另有石斧、骨镞等狩猎和伐木工具。

  2. 建筑技术
    采用“干栏式建筑”,以榫卯结构连接木构件,地板用企口板密拼,适应湿润环境。这种技术是中国南方早期木构建筑的典范。

  3. 手工艺与陶器
    骨器制作精湛,如雕刻双头连体鸟纹的骨匕;陶器以黑陶为主,造型简单(如釜、罐),纹饰多为绳纹或动植物刻划。


历史意义

如需更全面的信息,可参考考古报告或博物馆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柏历柏林墙虣阚遍体鳞伤彬彬济济博施济众不分青白捕影拿风称使疮帚辞令堕容番入伐炭高妙狗鼠馆长何刘烘云讬月化流缓箭虎吏活欢骄兵必败骄肥精耕细作进益蠲平吏力路口杩槎盲臣棉花明德鸣漱谋维木觚目迷难道说穷乌旗鎗人造冰荣谐伉俪入境问禁润朗石棉释位释仗寿日衰庸阘懦数奇不遇送官送配徒配望地踠局稳住神儿象房献享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