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 长江 中下游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典型遗址为 浙江省 馀姚县 河姆渡 遗址的三、四层。发现了“干栏”式建筑遗迹,梁柱间用榫卯接合,地板用企口板密拼,具有相当成熟的木构技术。生产工具有伐木用的石斧、石凿,农耕用的骨耜和狩猎用的骨镞等。陶器为黑陶,造型简单,主要是釜、钵、罐、盆、盘等五种,有类似鼎足的支座,但没有豆、鼎等器,陶器上广泛应用了绳纹和刻画动植物形象的花纹。同时发现了大量稻谷遗迹,说明农业已成为当时的主要经济部门。还饲养了狗、猪和水牛等家畜。据碳-14法测定, 河姆渡 三、四层的年代,约为公元前四千八百多年。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因1973年首次发现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而得名。以下是其核心信息:
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公元前5000-前3300年),主要分布于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这一文化填补了中国南方史前研究的空白,是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重要代表。
农业与工具
以水稻种植为核心,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稻谷遗存,证实中国是亚洲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主要农具为骨耜(翻土工具),另有石斧、骨镞等狩猎和伐木工具。
建筑技术
采用“干栏式建筑”,以榫卯结构连接木构件,地板用企口板密拼,适应湿润环境。这种技术是中国南方早期木构建筑的典范。
手工艺与陶器
骨器制作精湛,如雕刻双头连体鸟纹的骨匕;陶器以黑陶为主,造型简单(如釜、罐),纹饰多为绳纹或动植物刻划。
如需更全面的信息,可参考考古报告或博物馆资料。
河姆渡文化是指中国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它是全国其他地区新石器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河姆渡这个词由三个部首组成,分别是“氵”、“女”、“攵”,总计15个笔画。
河姆渡文化的名称来源于河姆渡遗址的名称。
河姆渡文化的繁体字为「河蝼橆文化」。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是对于河姆渡文化这个词,古时候的写法与现代大致相同。
1.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研究人员通过考古发现,河姆渡文化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
3. 河姆渡文化代表了当时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状况。
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河姆渡时期、河姆渡遗存等。
余姚文化、新石器文化。
现代文化、当代文化。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