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rink the nuptial cup; get married] 舊時結婚男女同杯飲酒之禮,後泛指結婚
古代婚禮中的一種儀式。剖一瓠為兩瓢,新婚夫婦各執一瓢,斟酒以飲。後多以“合卺”代指成婚。《禮記·昏義》:“婦至,壻揖婦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 孔穎達 疏:“卺,謂半瓢,以一瓠分為兩瓢,謂之卺。壻之與婦,各執一片以酳,故雲‘合卺而酳’。”《陳書·袁敬傳》:“蓋以王姬之重,庶姓之輕,若不加其等級,寧可合卺而酳,所以假駙馬之位,乃崇於皇女也。” 宋 周煇 《清波雜志》卷八:“頃歲兒女合卺之夕,壻登高座,賦詩催妝為常禮。”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青梅》:“母笑慰之,因謀涓吉合卺。” 柳亞子 《平山荪荃招飲為結婚六周年紀念》詩之二:“記取 渝州 合卺時,紅軍佳節是佳期。”
合卺(hé jǐn)是我國古代婚禮中的重要儀式,起源于周代,現多被稱為“交杯酒”。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起源
合卺指将一整個匏瓜(苦葫蘆)剖成兩半瓢,新婚夫婦各執其一盛酒共飲。匏瓜味苦,盛酒亦成苦酒,象征夫妻同甘共苦。該儀式最早見于《禮記·昏義》,用于表達“合體同尊卑”的婚姻觀。
二、儀式過程
三、象征意義
四、曆史演變
西周至漢唐以匏瓢為主,宋代逐漸改用普通杯盞,并融入占卜吉兇的民俗。明清後,“合卺”一詞多代指成婚,儀式本身簡化或與其他婚俗合并。
若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朝代的具體婚俗差異,可查閱《禮記》或宋代《東京夢華錄》等文獻。
合卺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兩個人擁抱在一起,表示親密、團結、和諧。
合卺的部首為手部,總共有16個筆畫。
合卺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最早的形态是分離的兩個獨立漢字:合和卺。後來這兩個字合并在一起,并且形态逐漸演變為現在的合卺。
合卺的繁體字形狀與簡體相同,沒有明顯差别。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合和卺是獨立的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寫法因時代和書法家而有些差異。
1. 他們合卺慶祝了勝利的到來。
2. 兩個朋友情深意濃,合卺在一起共同努力。
合卺沒有常見的組詞用法,一般是作為一個整體詞語出現。
近義詞:擁抱、攜手、親近。
反義詞:疏離、分開、矛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