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所思慕的人;所思慮的事。《楚辭·九歌·山鬼》:“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 唐 孟郊 《同年春宴》詩:“幽蘅發空曲,芳杜綿所思。” 明 劉基 《雜詩》:“欲采寄所思,不憚道路遠。”
(2).泛指思考。 洪深 《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下篇四:“音樂者在有所思有所感的時候,他便連綴若幹聲音把他的所思所感表達出來!”
"所思"在漢語中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短語,其含義可從字源、結構義和語境義三個層面進行解析:
字面結構與基本含義
具體釋義與用法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 (張衡《四愁詩》)—— 我所思念的人在泰山,想去追隨他但梁父山艱險難行。
“終日所思,夜有所夢。” —— 整天思考的事情,晚上就可能夢到。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從之湘水深。” (張衡《四愁詩》)—— 我所向往的在桂林,想去追隨但湘江水深難渡。(此處的“所思”可理解為理想或向往之地)。
文學與文化意蘊 “所思”一詞因其凝練含蓄,富有詩意,常出現在古典詩詞中,用以表達深沉的情感(尤其是思念之情)或高遠的志向。它帶有一種文雅、含蓄且略帶惆怅的美感。最著名的例子莫過于王維《相思》中的名句: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雖然詩中未直接出現“所思”二字,但“相思”一詞的核心對象即是“所思”之人。而張衡的《四愁詩》則直接以“我所思兮在...”的句式反複詠歎,成為運用“所思”表達求而不得之怅惘的典範。
與《楚辭》篇名的關聯 值得注意的是,“所思”也是《楚辭》中《九歌·少司命》篇末的一句:
“悲莫悲兮生别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怳兮浩歌... 入不言兮出不辭,乘回風兮載雲旗。悲莫悲兮生别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荷衣兮蕙帶,儵而來兮忽而逝。夕宿兮帝郊,君誰須兮雲之際?... 與女沐兮鹹池,晞女發兮陽之阿。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怳兮浩歌... 孔蓋兮翠旍,登九天兮撫彗星。竦長劍兮擁幼艾,荪獨宜兮為民正...結桂枝兮延伫,羌愈思兮愁人。愁人兮奈何,願若今兮無虧。固人命兮有當,孰離合兮可為?” 其中最後一句有版本作“結幽蘭兮延伫,羌愈思兮愁人。” 或 “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怳兮浩歌... 荪何以兮愁苦?” 但核心情感仍是“思”與“愁”。雖然此處的“所思”并非獨立篇名,但該篇(尤其是結尾部分)淋漓盡緻地表達了“思”(思念、憂思)的情感,其主題與“所思”的含義高度契合。後世常引用此篇來诠釋“思”的深意。 (需注意,嚴格來說《九歌·少司命》的篇名并非“所思”,但其内容是理解“思”之情感的重要文學源頭)。
“所思”的核心含義是心中所想、所思念的人或事物。它既可以是具體思念的對象(如愛人、親友),也可以是思考的内容或心中向往的理想。這個詞承載着豐富的情感内涵,尤其在古典文學中,常用來表達深沉、含蓄的思念、愛慕、向往或求索之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審美價值。
主要參考來源:
“所思”是一個文言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仍有使用,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指所思念的人或事
常用來表達對特定對象的思慕或牽挂,如《楚辭·九歌·山鬼》中“折芳馨兮遺所思”,意為采摘香草贈予思念之人。
泛指思考行為
在更廣泛的語境中,可表示一般性的思考或思慮,如洪深所述“音樂者在有所思有所感時,用聲音表達其思感”。
“所”為結構助詞,與動詞“思”結合構成名詞性短語,表示“被思考/思念的内容”。例如《木蘭詩》中“女亦無所思”即指“沒有思念之事”。
與成語“有所思”存在關聯,後者強調經過深思熟慮的思維過程。二者均體現了漢語中通過“所”字結構将動詞名詞化的典型特征。
逼剝賓人比像蠶啖長岑長叉手笛傳心雛鷹展翅叢翳耽話稻畦帔典兵颠越躲閃感悰甘臨旰宵歌儛功料勾幹孤俦寡匹軌亂龜奴黃策子皇樞賄遺镬亨漿酒藿肉徑尺進納矩陣元跨虛跨制愧戴攬貨兩相情願淩摩羅囊摩登時代木氣囊首偏修貧弱迫小破甑不顧愆錯青翰榮業上啟生花妙語奢逸時樣霜斷順天從人他生條陳同化政策屠爛握發吐飧五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