燔黍捭豚的意思、燔黍捭豚的詳細解釋
燔黍捭豚的解釋
指上古烹饪用具出現前對食物的簡單加工情況。捭,撕裂。《禮記·禮運》:“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飲。” 鄭玄 注:“中古未有釜、甑,釋米捭肉,加於燒石之上而食之耳。” 孔穎達 疏:“燔黍者,以水洮釋黍米,加於燒石之上而燔之。捭豚者,捭析豚肉,加於燒石之上而熟之。” 朱彬 訓纂引 段玉裁 曰:“擘豚,謂手裂豚肉也。”亦作“ 燔黍擘豚 ”。《孔子家語·問禮》:“太古之時,燔黍擘豚,污罇抔飲。”
詞語分解
- 燔的解釋 燔 á 焚燒:“燔詩書而明法度”。 烤肉使熟:燔肉。 筆畫數:; 部首:火; 筆順編號:
- 豚的解釋 豚 ú 〔豚鼠〕哺乳動物,亦稱“荷蘭豬”、“天竺鼠”。 小豬,亦泛指豬:豚肩。豚蹄。豚兒(謙稱自己的兒子)。 筆畫數:; 部首:豕;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燔黍捭豚”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主要用于描述上古時期飲食文化的原始烹饪方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發音與基本含義
- 發音:fán shǔ bǎi tún
- 字義拆分:
- 燔:焚燒、烤炙()。
- 黍:黃米,古代重要糧食作物()。
- 捭:撕裂、分開()。
- 豚:小豬,泛指獸肉()。
- 基本含義:指上古時期尚未發明炊具時,對黍米和獸肉的簡單加工方式()。
二、詳細解釋與曆史背景
-
烹饪方法:
- 燔黍:将黍米用水浸泡後,鋪在燒熱的石闆上烤熟()。
- 捭豚:将獸肉撕成小塊,置于燒石上炙烤()。
- 這一過程反映了原始社會“石烹法”的特點()。
-
文獻出處:
- 最早見于《禮記·禮運》:“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飲。”
- 東漢鄭玄注:“中古未有釜甑,釋米捭肉,加于燒石之上而食之耳。”()
-
引申含義:
- 部分資料(如)提到其引申為“主人熱情待客”,但此說法較少見,更常見的是強調飲食文化的原始性()。
三、争議與考證
- 推斷性質:漢代學者鄭玄結合當時北方少數民族習俗推測此烹饪法,但缺乏直接考古證據()。
- 異寫形式:亦作“燔黍擘豚”(《孔子家語·問禮》),意義相同()。
四、文化意義
該成語是研究中國古代飲食史和禮儀起源的重要詞彙,體現了先民在工具匮乏時期的生活智慧()。
網絡擴展解釋二
《燔黍捭豚》這個詞意思是烤黍米和分解整隻豬。它由燔、黍、捭、豚四個字組成。
燔(fán)這個字是以火燃燒的意思,它的部首是火(火字旁),它的筆畫數是4畫。
黍(shǔ)這個字指的是一種粟類作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黃米。它的部首是禾(禾字旁),它的筆畫數是12畫。
捭(bǎi)這個字指的是分解、拆散的意思。它的部首是手(手字旁),它的筆畫數是8畫。
豚(tún)這個字是指整隻豬,多用在古代的烹饪和宗教活動中。它的部首是豕(豕字旁),它的筆畫數是7畫。
這個詞“燔黍捭豚”源自古代文化中的烹饪和宴會。它描述了一種烹饪方式,就是将黍米烤熟後,用手将整隻豬分解拆散。
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似,保持了相同的意思和組成部分。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差異。根據古代文獻的記載,燔、黍、捭、豚這四個字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
例句:他們用傳統的方式燔黍捭豚,慶祝豐收的到來。
組詞:燔燒、黍稷、捭阖、豚肉等。
近義詞:燒烤、煮米、拆開、豬肉等。
反義詞:生黍、整隻、完整、未分解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