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怒鼃 ”。1.鼓足氣的蛙。《韓非子·内儲說上》:“ 越王 勾踐 見怒鼃而式之。禦者曰:‘何為式?’王曰:‘鼃有氣如此,可無為式乎?’士人聞之,曰:‘鼃有氣,王猶為式,況士人有勇者乎?’” 晉 葛洪 《抱樸子·論仙》:“昔 勾踐 式怒蛙,戎卒争蹈火。” 宋 司馬光 《乞開言路狀》:“臣謂羣臣苟有肯進言者,陛下必加褒擢,以勸來者,此乃古人市駿骨、式怒蛙之意也。” 清 趙翼 《拟老杜<諸将>》詩之七:“勇於公戰非私鬦,奬勵還應式怒蛙。” 黃忏華 《亡友周仲穆哀辭》之四:“忍教 莊 蝶去,其奈怒蛙何。”
(2).大鳴或瞋目的蛙。 唐 柳宗元 《同劉禹錫述舊言懷感事》詩:“耳靜煩喧蟻,魂驚怯怒蛙。” 元 周霆震 《犬雞歎》詩:“雄雞奮翼銜怒蛙,蛙被啄取聲咿啞。”
“怒蛙”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其核心意象與“鼓氣之蛙”相關,常被用于象征勇氣或表達特定情感。以下是詳細解釋:
鼓足氣的蛙
指因憤怒或激動而鼓脹身體的青蛙。這一形象最早見于《韓非子·内儲說上》,記載越王勾踐為激勵士氣,向怒蛙行禮緻敬,以此傳達對“有氣節者”的尊重。
大鳴或瞋目的蛙
唐代詩人柳宗元在《同劉禹錫述舊言懷感事》中曾用“魂驚怯怒蛙”形容蛙鳴的震撼力,元代周霆震的詩句“雄雞奮翼銜怒蛙”則描繪了蛙的激烈狀态。
勾踐式怒蛙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通過向怒蛙行禮(“式怒蛙”),向士兵傳遞重視勇氣的信號。這一行為被《抱樸子·論仙》引用,說明其激勵作用:“式怒蛙,戎卒争蹈火”。
文學象征
怒蛙在詩詞中常被用作意象,例如:
個别非權威來源(如)将“怒蛙”解釋為“憤怒到極點的成語”,但這一用法未見于主流古籍或詞典,建議以經典文獻釋義為準。
「怒蛙」是一個以漢字形式來表達的詞語,由「怒」和「蛙」這兩個字組成。下面我們來詳細解析這個詞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候漢字寫法,以及相關的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怒蛙」指的是生氣或憤怒的蛙類動物。它可能是一種虛構的生物,也有可能是用來形容蛙類動物憤怒的狀态。
「怒蛙」這個詞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怒」:部首是「心」,共有九畫。
「蛙」:部首是「虍」,共有九畫。
「怒蛙」這個詞語沒有确切的來源,可能是由一些文學、網絡或娛樂作品中創造出來的新詞語。
「怒蛙」的繁體字為「怒蛙」,和簡體字一緻。
由于「怒蛙」是一個較新的詞語,沒有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以下是幾個使用「怒蛙」的例句:
1. 看到蛇後,湖邊的怒蛙開始大聲叫喚。
2. 小明用手拿着怒蛙模型,做出了一個可愛的表情。
3. 這個遊戲中有一個關卡需要玩家用怒蛙把所有的飛蟲都吃掉。
「怒蛙」可以作為一個詞語獨立運用,不常見于其他組詞中。
「怒蛙」的近義詞可能是「生氣的青蛙」或「憤怒的蛙類動物」,而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通過以上的解析,我們對于「怒蛙」這個詞語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