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莖帶穗的谷類收獲物。《書·禹貢》“百裡賦納緫” 孔 傳:“禾稾曰緫。” 孔穎達 疏:“緫者,緫下銍稭,禾穗與稾緫皆送之,故雲‘禾稾曰緫’。”
“禾稾”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連莖帶穗的谷類收獲物,如稻、麥等作物的莖稈部分。這類部分通常不具備糧食價值,常被視為廢棄物。
在古漢語中,“禾稾”被用來比喻無用的東西或廢物,可形容某些缺乏實際價值的事物或言行。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禹貢》的注釋:“禾稾曰緫”,指古代賦稅制度中需繳納的谷物莖稈部分。
多用于描述農業産物或比喻無實際意義的事物,例如:“這些陳舊的
禾稾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禾字部首,右邊是稾字部首。禾字部首是由禾子和二字部組成,表示與莊稼有關的概念;稾字部首是由己字和禾字組成,表示積累、進取的意思。禾稾的總體意思是莊稼成熟後的稭稈、殘餘部分。
禾稾一共有7個筆畫,屬于較為複雜的漢字之一。其中,禾字部首有4個筆畫,稾字部首有3個筆畫。
禾稾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的早期人類。當時的人們開始種植農作物,莊稼成熟後,他們會将莊稼割下,把收割的莊稼用來做飯、喂牲口等。這一時期的漢字形态逐漸形成,禾稾也被納入了其中。
在繁體中文裡,禾稾的寫法與簡體中文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禾稾的形态發生了一些變化,具體而言,禾字部首的禾子在古代寫法中更像是一個方形,稾字部首的己字也有一定的變化。隨着時間的推移和字形的演變,禾稾的寫法逐漸統一,形成了現代的字形。
以下是一些關于禾稾的例句:
1. 秋天是禾稾成熟的季節。
2. 農民們将禾稾堆積在一起,準備用來喂養牲口。
禾稾以其豐收和農業相關的意義,可以和一些其他詞語組成詞組,如:
1. 禾稾堆:指将禾稾堆積在一起的景象。
2. 禾稾田:指種植禾稾的田地。
3. 禾稾粒:指禾稾穎果中的種子。
禾稾的近義詞包括:禾稈、稻草。
禾稾的反義詞是:莊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