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莖帶穗的谷類收獲物。《書·禹貢》“百裡賦納緫” 孔 傳:“禾稾曰緫。” 孔穎達 疏:“緫者,緫下銍稭,禾穗與稾緫皆送之,故雲‘禾稾曰緫’。”
禾稾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由“禾”和“稾”兩部分構成。
基本釋義:
“禾”指代谷物類作物,如稻、麥等;而“稾”同“稿”,本義為稻麥的莖稈,後泛指農作物的幹枯莖葉。兩字組合後,“禾稾”多指農作物收割後剩餘的莖稈部分,常見于古代農事文獻或方言表述,例如“秋收後,田間的禾稾可作薪柴或飼料”。
詞源與演變:
“稾”在《說文解字》中被釋為“稈也”,《廣韻》注音為“古老切”(音gǎo)。從字形看,“稾”從“禾”,強調與農作物的關聯。而“禾稾”連用,最早見于《齊民要術》等農書,描述農作物的綜合利用。
現代用法:
當代語境中,“禾稾”一詞使用較少,但在農業史、方言研究或古文獻解讀中仍具意義。例如:“傳統農耕中,禾稾的處理是資源循環的重要環節”(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電子版)。
需注意的是,該詞易與“禾稿”混淆,後者更側重指代未脫粒的稻麥植株,而“禾稾”則特指脫粒後的幹燥莖稈。
“禾稾”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連莖帶穗的谷類收獲物,如稻、麥等作物的莖稈部分。這類部分通常不具備糧食價值,常被視為廢棄物。
在古漢語中,“禾稾”被用來比喻無用的東西或廢物,可形容某些缺乏實際價值的事物或言行。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禹貢》的注釋:“禾稾曰緫”,指古代賦稅制度中需繳納的谷物莖稈部分。
多用于描述農業産物或比喻無實際意義的事物,例如:“這些陳舊的
邦縣貝加爾湖博覽群書菜瓜炊煮大小蘇鬥笠督聽風錘風雨飄零改貌公貓刿剔海底鷗兒寒氛蒿目時艱話尾戽魚降發将吏講藝緘題角刃勁直舊族看鏡逵道皪皪率剌剌賣奸買牛賣劍麥粞盲人把燭暮遲乃武乃文撲緣強鄰青绛情深義重诠表全力以赴軟片沙海尚甫神不知鬼不覺是非得失雙重水淨鵝飛淑配套言鐵掃箒屯租土味頑夫獻歌憲命笑比河清箫譜西昆體系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