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暮遲的意思、暮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暮遲的解釋

猶言不及時。 宋 蘇轼 《秋懷》詩之一:“便當勤秉燭,為樂戒暮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暮遲”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暮”和“遲”兩個字組合而成,主要用于古代漢語或文學性較強的語境中,表達特定的時間概念或象征意義。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


一、 字義分解與核心含義

  1. 暮 (mù):

    • 本義: 指太陽落山的時候,即傍晚、黃昏。《說文解字》:“暮,日且冥也。”引申為時間晚、将盡,如歲暮、暮年。
    • 象征義: 常比喻人生的晚年、衰落時期或事物的末期。
    • 來源參考: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2. 遲 (chí):

    • 本義: 緩慢,不迅速。《說文解字》:“遲,徐行也。”引申為時間晚、延遲、落後。
    • 來源參考: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3. 暮遲 (mù chí) 的核心含義:

    • 字面結合: “暮”強調時間點(傍晚)或時間段(末期),“遲”強調在該時間點或時間段内行動或狀态的緩慢、延遲。
    • 主要釋義:指傍晚時分天色漸暗、光線不足的狀态;更深層次上,常用來形容時間已晚、行動遲緩,或比喻人到晚年、精力衰退、反應變慢的狀态,帶有一種衰頹、蕭索或感傷的意味。
    • 來源參考: 該詞多見于古典詩文,其釋義綜合自《漢語大詞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中對相關用例的分析。

二、 文學語境中的運用與引申義

“暮遲”一詞在文學作品中,特别是古詩詞中,常被用來營造意境或抒發情感:

  1. 描繪黃昏景象: 直接描寫傍晚時分天色昏暗、萬物活動趨緩的自然狀态。
    • 例證參考: 王維詩中常用黃昏意象營造靜谧氛圍(雖未必直接用“暮遲”一詞,但意境相通),如《渭川田家》的“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其意象運用可參考《王維詩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分析。
  2. 象征人生晚年: 這是其最重要的引申義。用自然界的“暮”(日落)和“遲”(行動緩慢)來比喻人的衰老、生命的遲暮。
    • 情感色彩: 常帶有感慨時光流逝、青春不再、精力衰退的無奈、落寞或豁達之情。
    • 例證參考: 古典文學中大量抒發“遲暮之感”的作品,如屈原《離騷》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深刻影響了後世對“暮遲”象征意義的理解。可參考《楚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及相關研究論著。
  3. 形容行動或反應遲緩: 在更廣泛的語境中,也可形容做事情慢、不及時,錯過了時機。
    • 例證參考: 此用法在古籍中相對“晚年”象征義較少見,其理解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可參考《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商務印書館)中對“遲”字用法的分析。

“暮遲”一詞的核心在于結合了“暮”(傍晚/末期)的時間特性和“遲”(緩慢/延遲)的狀态特性。其字面義指傍晚天色昏暗、萬物趨緩;其核心引申義和常用義則在于比喻人生的晚年階段,形容衰老、精力衰退、反應變慢的狀态,常帶有感傷或慨歎時光流逝的意味。它是一個富有文學色彩和象征意義的詞彙,多見于古典詩文。

網絡擴展解釋

“暮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1. 基本含義
    “暮遲”意為“猶言不及時”,即不珍惜時光、拖延或錯過時機。該詞由“暮”(傍晚,引申為時間将盡)和“遲”(緩慢、推遲)組合而成,強調在時間流逝中未能及時行動。

  2. 出處與文學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蘇轼的《秋懷》詩之一:“便當勤秉燭,為樂戒暮遲。”此句以“秉燭夜遊”的典故,勸誡人們及時行樂,避免因拖延而錯過美好時光。

  3. 使用場景

    • 描述時間:多用于文學作品中,指傍晚或夜幕将臨的時刻,如“暮色遲來”。
    • 比喻意義:引申為事情進展緩慢、效率低下,或行動不及時,如“做事不可暮遲”。
  4. 注意事項
    “暮遲”屬于較生僻的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古典文學或詩詞賞析。其近義詞包括“遲暮”“拖延”,反義詞如“及時”“迅捷”。

若需進一步了解蘇轼原詩的背景或詞語的詳細演變,可參考古籍或權威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安全保密半導體二極管鷝鴋碧矑冰碴步虛壇琤瑽純淨物倒驗方慎分解反應撫勉附載崗地鬲蔽灌暢韓獹黃絹幼婦将領冀北金隄竟案進品開車亢宗昆岫老交情廉訪使者禮拜天攣曲緑黛麥丘之祝牤子命根子冥志納悶兒内八府宰相炮制片刻撲落青漪取具宂賦上爵恃固石雲輸籌肆通睢陽曲縮氣梼昧條制頭生兒歪歪搭搭纨牛萎餧梧丘之首現階段銜恤小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