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祀的意思、不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祀的解釋

(1).不祭祖先。《孟子·滕文公下》:“ 葛伯 放而不祀。” 趙岐 注:“放縱無道,不祀祖先。”《史記·周本紀》:“於是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讓不貢,告不王。”

(2).無人奉祀,比喻亡國或絕後。《左傳·文公五年》:“ 臧文仲 聞 六 與 蓼 滅,曰:‘ 臯陶 、 庭堅 不祀忽諸。’” 晉 盧谌 《贈劉琨》詩:“ 夫差 不祀,釁在勝 齊 。” 清 戴名世 《徐節婦傳》:“ 徐氏 之禍,可不謂烈哉!微節婦, 徐氏 不祀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不祀”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多層次的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不進行祭祀祖先或神靈的儀式,源于中國古代對祭祀文化的重視。祭祀是表達對祖先和神靈敬意的重要活動,因此“不祀”常被用來形容對傳統禮制的忽視或不敬。


二、詳細解釋

  1. 字面含義
    不祭祀祖先,如《孟子·滕文公下》中記載:“葛伯放而不祀”,趙岐注釋為“放縱無道,不祀祖先”。古代将祭祀視為維系家族與國家的重要紐帶,不祀行為可能被視為道德缺失。

  2. 引申含義

    • 比喻亡國:若國家滅亡,則無人延續祭祀。例如《左傳·文公五年》提到:“臯陶、庭堅不祀忽諸”,指國家覆滅導緻祖先無人奉祀。
    • 比喻絕後:家族無子嗣繼承,祭祀中斷。如清代戴名世《徐節婦傳》中“微節婦,徐氏不祀矣”,強調家族存續與祭祀的關聯。

三、使用場景


四、相關文獻

可通過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或《孟子》《左傳》等古籍進一步查閱具體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祀(bù sì)是漢字詞語,意思是不祭拜神靈或者不做祭祀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是不和祀,其中不是表示否定的意思,祀是祭祀的意思。下面是關于《不祀》這個詞的一些信息: 來源:《不祀》是由兩個簡體漢字組成的詞語。在漢字的演變中,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儀式中。在古代中國,祭祀是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一種活動,人們通過祭祀來祈求神靈的保佑和指引。 繁體字:不祀的繁體字是不祀。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不祀》這個詞在古代并沒有特定的寫法,它的字形與現代漢字相似。 例句:1.他們因為不信神而選擇不祀。2.他們家族世代都信奉着神靈,不祀是絕對不可想象的事情。 組詞:可以和《不祀》相關的詞語有不信神、不虔誠等。 近義詞:不祀的近義詞可以是不祭、不祭拜等。 反義詞:不祀的反義詞可以是祭拜、敬奉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