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祀的意思、不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祀的解釋

(1).不祭祖先。《孟子·滕文公下》:“ 葛伯 放而不祀。” 趙岐 注:“放縱無道,不祀祖先。”《史記·周本紀》:“於是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讓不貢,告不王。”

(2).無人奉祀,比喻亡國或絕後。《左傳·文公五年》:“ 臧文仲 聞 六 與 蓼 滅,曰:‘ 臯陶 、 庭堅 不祀忽諸。’” 晉 盧谌 《贈劉琨》詩:“ 夫差 不祀,釁在勝 齊 。” 清 戴名世 《徐節婦傳》:“ 徐氏 之禍,可不謂烈哉!微節婦, 徐氏 不祀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不祀"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與祭祀活動,特别是對祖先的祭祀有關,具有特定的文化和社會内涵。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本義:不舉行祭祀

    • 這是最直接的含義。"祀"指祭祀,尤指對祖先、神明或重要自然力量的祭祀儀式。"不祀"即指不進行、不舉行這類祭祀活動。在古代社會,祭祀是維系宗法制度、表達敬畏與感恩的重要禮儀,不進行祭祀被視為對祖先或神明的不敬與怠慢。
    • 來源參考: 《漢語大詞典》(第一版)第1卷第599頁對"不祀"的解釋包含此義項。其編纂基于大量古代文獻語料,具有權威性。
  2. 引申義:斷絕祭祀,指宗廟祭祀斷絕

    • 由"不舉行祭祀"引申,"不祀"常特指一個家族或國家後繼無人,導緻宗廟的祭祀活動無法延續下去。這通常意味着該家族或統治者的血脈斷絕,失去了繼承者。
    • 來源參考: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89頁收錄"不祀",釋義包含"斷絕祭祀"之意,并引用了古代文獻例證。該詞典是古漢語學習與研究的重要工具書。
  3. 更深層引申義:國家滅亡

    • 在古代中國,"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祭祀被視為國家存續的根本象征之一。因此,"不祀"(宗廟祭祀斷絕)常被用來隱喻或直接指代一個王朝或邦國的覆滅。當統治者失去政權,其宗廟無人祭祀,即被稱為"不祀"。
    • 來源參考: 此義項在《孟子·滕文公下》等經典文獻中有體現:"'不行王政雲爾。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舉首而望之,欲以為君。齊楚雖大,何畏焉?' 孟子謂戴不勝曰:'... 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 公孫丑問曰:'不見諸侯何義?' 孟子曰:'古者不為臣不見。段幹木逾垣而辟之,洩柳閉門而不内,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見矣。陽貨欲見孔子而惡無禮,大夫有賜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則往拜其門。陽貨瞰孔子之亡也,而饋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當是時,陽貨先,豈得不見?曾子曰:'脅肩谄笑,病于夏畦。'子路曰:'未同而言,觀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觀之,則君子之所養,可知已矣。' 戴盈之曰:'什一,去關市之征,今茲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然後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公都子曰:'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 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于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書》曰:'洚水警餘。'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驅蛇龍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險阻既遠,鳥獸之害人者消,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堯舜既沒,聖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壞宮室以為污池,民無所安息;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說暴行又作,園囿、污池、沛澤多而禽獸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亂。周公相武王誅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驅飛廉于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書》曰:'丕顯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佑啟我後人,鹹以正無缺。'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公明儀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将相食。吾為此懼,閑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聖人複起,不易吾言矣。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甯,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詩》雲:'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則莫我敢承。'無父無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 匡章曰:'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無聞,目無見也。井上有李,螬食實者過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後耳有聞,目有見。' 孟子曰:'于齊國之士,吾必以仲子為巨擘焉。雖然,仲子惡能廉?充仲子之操,則蚓而後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飲黃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築與?抑亦盜跖之所築與?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與?抑亦盜跖之所樹與?是未可知也。' 曰:'是何傷哉?彼身織屦,妻辟纑,以易之也。' 曰:'仲子,齊之世家也;兄戴,蓋祿萬鐘;以兄之祿為不義之祿而不食也,以兄之室為不義之室而不居也,辟兄離母,處于於陵。他日歸,則有饋其兄生鵝者,己頻顣曰:'惡用是鶂鶂者為哉?'

網絡擴展解釋

“不祀”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多層次的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不進行祭祀祖先或神靈的儀式,源于中國古代對祭祀文化的重視。祭祀是表達對祖先和神靈敬意的重要活動,因此“不祀”常被用來形容對傳統禮制的忽視或不敬。


二、詳細解釋

  1. 字面含義
    不祭祀祖先,如《孟子·滕文公下》中記載:“葛伯放而不祀”,趙岐注釋為“放縱無道,不祀祖先”。古代将祭祀視為維系家族與國家的重要紐帶,不祀行為可能被視為道德缺失。

  2. 引申含義

    • 比喻亡國:若國家滅亡,則無人延續祭祀。例如《左傳·文公五年》提到:“臯陶、庭堅不祀忽諸”,指國家覆滅導緻祖先無人奉祀。
    • 比喻絕後:家族無子嗣繼承,祭祀中斷。如清代戴名世《徐節婦傳》中“微節婦,徐氏不祀矣”,強調家族存續與祭祀的關聯。

三、使用場景


四、相關文獻

可通過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或《孟子》《左傳》等古籍進一步查閱具體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幫耧被保護人褊陿鼻竅碧桃不管不顧滄海人車工乘方辭嚴意正打差丹魄登擢鵰心雁爪峨嶪芳香酸伏伺幹堆歌呼冠年官馔好管閑事潢池盜弄餞客賤嗜急彪各邦寖久赍志以沒捆子羸薾磊嵬亮詧涼菲踉踉跄跄茂叔美茂明悊目生牧豬奴鬡須盤羊瞥裂遣釋敧缺山鄉唼唼剩語駛風世英樞密院陶緼渥澤縣薄香貍縣針篆小打扮兒小寡謝道韫蟹蝑邪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