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疏通和闡發文義。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勉學》:“夫聖人之書,所以設教,但明練經文,粗通注義,常使言行有得,亦足為人;何必‘ 仲尼 居’即須兩紙疏義?” 嚴複 《譯<天演論>自序》:“夫如是,則雖有故訓疏義之勤,而於古人詔示來學之旨,愈益晦矣。”
“疏義”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疏通和闡發文義,常用于學術或注釋性語境中對文本的解析。以下是具體解釋:
“疏義”強調通過疏通文字障礙來揭示文本核心思想,是傳統學術研究的重要方法。如需進一步了解“疏”的具體字義演變,可參考權威詞典(如)。
《疏義》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解釋、闡明某種觀點或事物的含義和意義。疏義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某個概念或現象,并進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論。
根據《康熙字典》,《疏義》可以拆分為“疋”、“艮”兩個部首。
其中,“疋”部意為繩子的形狀,它在字的左側位置;“艮”部則是躲閃避讓的意思,它在字的右側位置。它們分别對應于拼音“pǐ”和“gèn”。
根據《康熙字典》的統計,拆分成“疋”和“艮”兩部分的《疏義》共有7畫。
《疏義》一詞的來源不甚明确。它最早出現在《四書箴規疏義》一書中,由明代朱熹撰寫,被譽為解釋《四書》中經典著作的重要注釋之一。
在朱熹的解釋中,《疏義》指的是對《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等經典的詳細解釋和注釋。這部著作在中國古代學術界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并被廣泛傳播和研究。
《疏義》的繁體字為「疏義」,拼音為“shū yì”。
根據曆代文字發展的變遷,古代的《疏義》漢字寫作方式可能存在一定差異。然而,由于缺乏确切的文獻記載,我們無法得知古代漢字中《疏義》的具體寫法。它的标準寫法是在後來的字書中規定的。
1. 他的《疏義》深入透徹,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概念。
2. 這本書是對這個問題的詳盡解釋,可以作為我們學習的《疏義》。
相關的組詞有:疏導、疏闊、解義、闡明 等。
近義詞有:解釋、诠釋、說明、辨明等。
反義詞有:模糊、含混、曲解、誤解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