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獨是獨非的意思、獨是獨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獨是獨非的解釋

謂不采衆議,凡事獨斷。《舊唐書·忠義傳上·王義方》:“天子置三公、九卿……本欲水火相濟,鹽梅相成,然後庶績鹹熙,風雨交泰,亦不可獨是獨非,皆由聖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獨是獨非”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獨斷專行,自以為是,以自己的标準作為唯一的是非評判标準。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指不聽取他人意見,僅憑個人主觀判斷決定是非對錯。形容人剛愎自用,固執己見。

近義詞:獨斷專行、剛愎自用、一意孤行

反義詞:集思廣益、從善如流、博采衆議


二、字源與結構分析


三、文獻出處與權威引用

該成語最早見于史書典籍,如:

  1. 《舊唐書·李绛傳》:

    “苟求便身,率為姑息……此由獨是獨非之弊。”

    指朝臣為求自保而附和君主獨斷,揭示專制決策的危害性。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舊唐書》)

  2. 清代趙翼《廿二史劄記》:

    評唐代政治時亦引用此語,批判君主專權導緻的政策失誤。


四、現代用法與例句


五、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注:因未搜索到可直接引用的線上權威鍊接,此處引用紙質權威辭書作為學術依據。)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獨是獨非”深刻揭示了主觀專斷的弊端,強調兼聽則明的傳統智慧,至今仍具現實警示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獨是獨非”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拼音:dú shì dú fēi
含義:指不采納他人意見,獨自決斷是非,形容獨斷專行的行為。

二、出處與背景

該成語出自《舊唐書·忠義傳上·王義方》,原文提到:“天子置三公、九卿……不可獨是獨非,皆由聖旨。” 此句強調決策應集思廣益,而非一人專斷。

三、成語結構

四、用法與示例

五、總結

該成語通過“獨”與“是非”的對比,強調專斷的危害性,提醒人們重視集體智慧。其核心在于批判缺乏民主、剛愎自用的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

百了千當刨光閉禁抪扈長翟沖梯愁蹙春盡鋤燒翠花钿點指雕翮遞殺冬烘先生鬥觸遁棄耳炎範史夫稅宏器建儲将指驕狂禁罰荊花匡谏揆構累聖六六魚流虬蠻牋象管眉靥鳴蟬抿嘴難如登天女妓貧餒切問近思氣剛青蘋穹形旗繖肉皮山頹木壞設刑四下裡四垣頌歎蒜氣頭巾戒玩日愒時為山九仞,功虧一篑渥盛卧榻汙濊惡濕居下先斷後聞縣尹笑刺逍遙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