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不采衆議,凡事獨斷。《舊唐書·忠義傳上·王義方》:“天子置三公、九卿……本欲水火相濟,鹽梅相成,然後庶績鹹熙,風雨交泰,亦不可獨是獨非,皆由聖旨。”
“獨是獨非”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拼音:dú shì dú fēi
含義:指不采納他人意見,獨自決斷是非,形容獨斷專行的行為。
該成語出自《舊唐書·忠義傳上·王義方》,原文提到:“天子置三公、九卿……不可獨是獨非,皆由聖旨。” 此句強調決策應集思廣益,而非一人專斷。
該成語通過“獨”與“是非”的對比,強調專斷的危害性,提醒人們重視集體智慧。其核心在于批判缺乏民主、剛愎自用的态度。
《獨是獨非》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明顯、獨特的特征或屬性。形容一個人或事物有明顯的獨特之處,與衆不同。
《獨是獨非》的部首是犬(狗字旁),共有9個筆畫。
這個成語來源于魯迅所著的文章《華蓋集·讀〈石鐘山記〉有感》中的一句話:“北溟有猨,漁父得之;棄之岐上,山翁往取,觀其狀,獨是獨非,莫說石鐘。”
《獨是獨非》(dú shì dú fēi)是繁體字的寫法。
在古代,獨的字形是“疋”加上“凵”,是指羊被拴起來的樣子。非的字形是“非”字的旁邊加上一個蟲字旁,表示非常堅固。
他的觀點獨是獨非,與衆不同。
類似同義詞:千差萬别、各不相同、天差地别
反義詞:千篇一律、一模一樣、毫無差别
綜上所述,《獨是獨非》是一個形容有明顯、獨特特征或屬性的成語,來源于魯迅的文章,并具有繁體字的寫法。在古代漢字中,獨和非分别有着具體的字形,可以用于形容與衆不同的事物或人。除此之外,它還有類似的同義詞和相反的反義詞。【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