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逆狀的意思、逆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逆狀的解釋

叛逆的情狀。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列朝·年號别稱》:“至 正德 十四年, 寧王 宸濠 反,初欲改元 順德 ,為 李士實 力諫乃止,稱己卯年,則逆狀昭然,未幾而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逆狀(nì zhuàng)是古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分析:

一、指叛逆的供狀或罪狀 此義項常見于古代司法文書及史書記載,例如《舊唐書·酷吏傳》中“錄逆狀以聞”,指記錄叛逆者的罪狀上報朝廷。該用法強調對違法行為的書面記錄,多見于唐宋時期刑事案卷。

二、指逆亂的情狀 此義項側重描述違背常理的事态,如《宋史·五行志》載“天象顯逆狀”,用以形容星象異常反映的混亂征兆。此釋義在曆代天文、災異類文獻中高頻出現。

該詞現代已不作為獨立詞彙使用,但在研究古代法制史、社會史時仍具重要語料價值。權威典籍《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3)與《辭源》(修訂本)均收錄此詞條,建議研究者結合具體語境辨析其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

“逆狀”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nì zhuàng(注意:中标注的“ní zhuàng”可能存在筆誤,其他權威來源均以“nì”為準)。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逆狀”由“逆”(違背、相反)和“狀”(狀态、情狀)組成,字面意為“違背常理的狀态”。根據多個來源,其核心含義是叛逆的情狀,多指違反道義或政治反叛的行為。


2.詳細釋義與用法


3.出處與例句


4.相關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3、7等來源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白矢鞭蹬編室辯言不癡不聾不快蔔世暢談鋤鈎膽意蹀躞不下讀數二十五史防遏繁匿焚筆分割包圍封土負愧符檄趕飯管蠡窺測孤零零果饕黃虞華盛頓徽金郊境假形錦凡晶晃井裡敬敏敬仰晉盛開古哭天抹淚掠剩使兩眼發黑利子紐約排間盤山破茬七次量衣一次裁切屑秋罷饒讓容觀入戲賽色上年聖僧十一月首位水利松松垮垮縮本袒縛心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