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耘田。 元 王祯 《農書》卷十三:“ 曾氏 《薅鼓序》雲:‘薅田有鼓,自入 蜀 見之,始得集其來,既來則節其作,既作則防其笑語而妨務也。’”《人民日報》1953.12.5:“别人在薅田追肥,他卻隻上了三斤硫酸铵就算事。”
“薅田”是中國傳統水稻種植中的一項重要農事活動,尤其在六七十年代的農村生産隊時期較為常見。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定義與功能
“薅田”指在水稻生長期間對稻田進行松土、固苗和除草的綜合勞動,目的是改善土壤結構、均勻肥料分布,并清除雜草以促進禾苗生長。這一過程在插秧後7至15天内進行,既不能過早(避免秧苗浮起)也不能過晚(避免影響抽穗)。
操作方式
别稱與曆史記載
“薅田”在不同地區有“薅秧”“薅禾”“耘田”等稱呼。元代《農書》和20世紀50年代的《人民日報》均提到這一農事活動,說明其曆史延續性。
補充說明
需要注意的是,網絡上有極少數解釋将“薅田”引申為“偷竊農田”,但這屬于非主流或誤用,主流含義始終圍繞農業生産展開。
薅田,古代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艹”和“田”,總計12畫。此詞源自中國古代農耕文化,指的是耕種時除草、清除田地中的雜草。它也常用于比喻、形容一些人或組織非法侵占他人財物,非法占有地盤的行為。
薅田這個詞在繁體字中寫作「薅田」,拆分的部首和筆畫都一樣。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時會有一些變化。薅田這個詞在古時候是以一種不完全成熟的形式進行書寫,它的寫法為「」。這種古代寫法是較早期的形式,後來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寫法。
以下是薅田的一些用法例句:
1. 他竟然薅田到了我家後院,種植了一片莊稼。
2. 那些非法獵捕野生動物的人,就像是薅田者在獵殺大自然的財富。
以下是一些與薅田相關的詞彙:
1. 耕田:指農民進行耕作、開墾土地的行為。
2. 潛蹤:指隱藏行迹,不露形迹。
3. 收獲:指農作物成熟後的收割行為,也比喻得到的成果或回報。
以下是薅田的一些近義詞:
1. 占有:指占領、占據或擁有。
2. 侵占:指非法占有、強行占據他人的財物。
3. 盜取:指偷竊、盜取他人的財物。
以下是薅田的一些反義詞:
1. 耕種:與薅田相對,指正常耕作、種植。
2. 保護:指保護、維護自然資源或財物。
3. 尊重:指尊重他人的權益和財産。
總結來說,薅田是一個詞語,用于形容非法侵占并占有他人財物或領地的行為。古時候漢字寫法為「」,現代漢字寫為「薅田」。近義詞包括占有、侵占、盜取,而反義詞則有耕種、保護和尊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