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but elegant]∶[顔色花樣]素淨雅緻
(2) [light;not strong]∶(花草等的香氣)清淡
淡雅的香氣
(1).清淡高雅。《隋書·牛弘傳》:“ 牛弘 篤好墳籍,學優而仕,有淡雅之風,懷曠遠之度。”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九:“公終身富貴,而詩能淡雅若此。”《紅樓夢》第四九回:“滿口裡説的是什麼:怎麼是‘ 杜工部 之沉郁, 韋蘇州 之淡雅?’”
(2).素淨雅緻。 宋 丘崈 《洞仙歌》詞:“豐肌膩體,淡雅矜貴,不與群芳競姝麗。” 明 高明 《琵琶記·兩賢相遘》:“梳妝淡雅,看豐姿堪描堪畫。” 碧野 《曉溪晨曲》:“每當星星沉落,曙光東升,那塔影照臨溪流上,顯得剔透玲珑,淡雅多姿,更增添了深山的幽靜。”
"淡雅"是現代漢語中形容素淨雅緻、清新脫俗的複合形容詞,《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素淡而雅緻"(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256頁)。該詞由"淡"與"雅"兩個語素構成:"淡"原指液體稀薄,《說文解字》釋為"薄味也"(中華書局,2013年,第235頁),後引申為色彩淺淡、風格簡約;"雅"出自《詩經》六義之一,《爾雅》釋作"正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89頁),指合乎規範的高尚情趣。
在語義演變過程中,"淡雅"自唐代開始組合使用,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有"淡雅梳妝薄"之句(《全唐詩》卷436),初始多用于描述妝容服飾。至宋代經蘇轼《與侄書》"凡文字,少小時須令氣象峥嵘,采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的審美倡導(《蘇轼文集》卷六十),該詞逐漸擴展至藝術創作領域,形成包含三層内涵的完整體系:
“淡雅”是一個形容詞,常用于描述顔色、氣味、風格等素淨雅緻的特點,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拆解
具體釋義
若需更多例句或語境分析,可參考、4、6、10等來源。
拜官年白茅人保奬被遇扁巾汃汃蔡锷慚讷純粹假言推理刺上化下刺繡黨塾道路大商定霸定風波令二傳手拲梏工傷保險躬自過訪紅裳回嗔作喜奬挹郊餞醮儀技倆機事诳賞蠟祭鯉風陋識罵辱敉功南北詞南朝420—589内像叛逆者普及版清聞情逐事遷确瘠三邊山庖剩肯深崄史功釋提桓因使用價值順弟松毛蟲松瘦送祟溏便套印本投子畏途巫妪閑深裡枭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