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言魂飛魄散。形容害怕。 唐太宗 《賦尚書》詩:“寒心覩肉林,飛魄看沉湎。”
(2).高飛的精魂。 唐 陸龜蒙 《和寄題玉霄峰葉涵象尊師所居》:“南望煙霞空再拜,欲将飛魄問靈威。”
飛魄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古典文學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構詞法和文獻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一、構詞溯源 "飛"指物體在空中快速移動,《說文解字》釋為"鳥翥也",引申為飄散、消逝的狀态。"魄"在《康熙字典》中有多重釋義,既指月亮的光亮(如"月始生魄"),也指依附形體的精神,《左傳》注雲:"魄,形也"。
二、文獻釋義
天體現象
見于唐代天文文獻,特指月體殘缺狀态。李白《古朗月行》"陰精此淪惑"句,清代王琦注引《酉陽雜俎》稱"月中有形如飛魄者",此處指月相變化時肉眼可見的陰影輪廓。
精神意象
明清小說中多用于描繪魂魄離體的特殊狀态。蒲松齡《聊齋志異·聶小倩》描寫主人公"覺有異氣,飛魄駭魂",此處的"飛魄"強調魂魄受驚後脫離肉體的動态過程,收錄于《中國古典文學大辭典》。
詩意象征
宋代文人筆記《容齋隨筆》記載蘇轼将"飛魄"用于《赤壁賦》初稿,後改定為"羽化登仙",原詞暗含精神超脫塵世之意。該詞條考釋見《全宋筆記》校注本。
現代漢語中該詞主要保留在古典文學研究和道教典籍中,普通話口語已罕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标注為"書面語",建議使用者注意語境適配性。
“飛魄”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形容極度恐懼
指人因極度害怕而“魂飛魄散”,即精神恍惚、心神不甯的狀态。例如唐太宗在《賦尚書》中寫道:“寒心覩肉林,飛魄看沉湎”,通過“飛魄”表達對奢靡沉溺景象的驚懼。
高飛的精魂
在文學作品中,它也被用來比喻脫離肉體、高飛遠揚的靈魂或精神。如唐代詩人陸龜蒙的《和寄題玉霄峰葉涵象尊師所居》中,“欲将飛魄問靈威”一句,以“飛魄”象征向神靈探尋的缥缈精魂。
補充說明
該詞屬于古漢語用法,現代較少使用,多見于詩詞或文言文。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例如在描述恐懼時偏向動态的“魂魄離散”,而指代精魂時則更偏向靜态的意象升華。
案比百僞備列邊韶腹勃然奮勵滄浪藏蓄巉巉儃伫晨爨塵羁塵物喘逆辍駕促狹岱泰淡宕達窮鵝兒黃绋冕耕獲格狀龜手貴細鶴辂後尾回睛戶籍緘閉奸兆徼駁教練捷急疾咎進面襟屏擊壤歌妓師寄養狼豪麗神利蘇麗正書院驢唇不對馬嘴鳴佩品竹調絲竅門青雲友欽伫權重秩卑區劃擾懼爽明酸醋騰格調風弄月托興烏雞纖影仙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