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窮困潦倒之士。 漢 賈誼 《新書·大政下》:“夫士者弗敬則弗至……故欲求士必附,惟恭與敬,忠與信,古今毋易矣。渚澤有枯木,而國無枯士矣。”
“枯士”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指窮困潦倒的士人,形容生活貧困、不得志的讀書人或知識分子。其中“枯”表示幹癟、貧瘠,“士”指古代介于大夫與平民之間的階層,後泛指有學識或理想的人。
詞源與古典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賈誼的《新書·大政下》:“渚澤有枯木,而國無枯士矣。”,意為國家若能禮賢下士,便不會有因不被重視而陷入貧困的讀書人。
引申含義
現代語境中,可擴展指經濟拮據但堅持追求理想的人,如創業者、藝術家等群體。但需注意,這一用法更多是結合時代背景的延伸,古典文獻中主要指物質與精神雙重困頓的士人。
《枯士》一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分别是“枯”和“士”。它是一個中性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無趣、呆闆、沉悶、清貧等。這個詞在文學作品中常常用來描寫一個人生活枯燥、無聊或者過得很清貧。
“枯士”這兩個字的部首分别是木和土。其中,“枯”的部首是木,它是指與木材有關的事物;“士”的部首是土,它是指與土地、農田有關的事物。
“枯”的拼音是“kū”,它是一個四畫字;“士”的拼音是“shì”,它是一個三畫字。
《枯士》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言文中。在古代,人們常常用“枯士”來形容一個人困境艱難、貧窮清貧的生活狀态。這個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古時候的“枯”字是“酪”,“士”字是“壯”。
而對于繁體字的“枯士”來說,它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沒有任何差異。
1. 在這個小村莊裡,他過着一種枯士般的生活,每天都是重複的單調無聊。
2. 他放棄了那個高薪的工作,選擇了過一種枯士一樣的生活,隻為了追尋内心的真實。
3. 這位藝術家甯願作為一個枯士也不願過一種虛榮的生活。
組詞:枯木、士兵、枯萎、士氣。
近義詞:苦行者、清貧者、守舊者。
反義詞:富豪、享樂者、奢侈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