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er margin of a book page] 書籍上跟書脊相對的一邊,線裝書在這地方标注書名、卷數、頁數等
書籍上跟脊相對的一邊。線裝書通常在這地方标注書名、卷數、頁數等。 王瑞來 《<鶴林玉露>版本源流考》:“ 明 萬曆 南京 都察院刊本……版式為白口,單魚尾,左右雙邊,上下單邊,書口镌‘鶴林玉露’四字。”
“書口”是書籍裝幀中的專業術語,指書籍上與書脊相對的一側邊緣,主要用于線裝書等傳統裝訂形式。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書口是書籍展開後與書脊相對的邊緣,線裝書通常在此處标注書名、卷數、頁數等信息。現代書籍中,書口也被稱為“外切口”或“版口”,是頁面可翻閱的一側。
裝幀中的功能
延伸概念
書籍切口分為三部分:上切口(天頭)、下切口(地腳)、外切口(書口),書口特指外切口。現代精裝書若采用方脊設計,書口可能更平整,與書脊形成方形輪廓。
其他釋義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文獻(如)提到“書口”在宋代文學中意為“有口才”,但此用法與書籍裝幀無關,可能是詞語演變中的特殊含義。
書口的核心含義始終圍繞書籍的物理結構,是裝幀學和版本學中的重要概念,尤其在古籍研究中具有實用價值。如需更深入的裝幀工藝細節,可參考、3、7的權威來源。
《書口》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在書刊、文件等紙質材料上呈現的裝飾性口形圖案,也指書籍封面上的圖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書口被視為一種吉祥的象征,常用于圖書館和學校圖書館等場合。
《書口》由兩個部首組成:“⺋”和“口”。其中,“⺋”是由兩個筆畫構成的部首,它在《康熙字典》中被标注為“豎鈎兒”,讀作“shū。”“口”是由三個筆畫構成的部首,讀作“kǒu。”
《書口》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文字表達。在古代,書口被廣泛運用于各種文獻和書籍等物品上,起到裝飾和美化的作用。
在繁體字中,“書口”被寫作「書鬥」。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時會有一些變化。在古代的字典中,我們可以看到《書口》的另一種寫法,如「頁口」和「頁面上的」等。這些不同的寫法還體現了漢字的演變和發展。
1. 圖書館的圖書封面上裝飾了精美的書口。
2. 他設計了一本書的封面,用了一個别緻的書口。
組詞:
書亦有情、書館、書店、書法、書籍、書頁、書屋、書櫃
近義詞:
書脊、書皮、書套、書衣、封面
反義詞:
書背、書壇、書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