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耗損疲困。《明史·艾萬年等傳贊》:“兵力耗頓,加以統馭失宜,應援不及,求無敗衄,得乎!”
“耗頓”屬于古漢語複合詞,現多用于文獻研究領域,其核心含義可分解為以下三方面:
基本釋義
“耗”指消耗、減損,“頓”指困頓、停滞,組合後表示因長期消耗導緻的疲敝狀态。《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時标注其古義為“耗費困乏”,例如《後漢書》中“邊陲耗頓,勞役日興”即指邊疆因戰事消耗而民生困頓。
詞源發展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文書,屬軍事與政論常用詞,如《鹽鐵論》中“師旅數發,戎馬不足,牸牝入陣,故駒犢生于戰地,六畜不育于家,五谷不殖于野,民不足于糟糠”,側面印證“耗頓”與物資匮乏、民生艱難相關聯。唐宋後逐漸轉為書面語,現代普通話中已鮮少使用。
用法特征
多作謂語或定語,常見于描述經濟衰退(如“府庫耗頓”)、精力衰竭(如“心神耗頓”)等場景。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特别強調:“凡物損其舊曰耗,力竭而止曰頓”,二者疊加更凸顯持續性損耗帶來的負面結果。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華書局2016年版)
“耗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解釋
“耗頓”讀作hào dùn(注音:ㄏㄠˋ ㄉㄨㄣˋ),意為耗損疲困,指因消耗過度而陷入疲憊、困頓的狀态。
二、出處與例句
該詞可見于《明史·艾萬年等傳贊》:“兵力耗頓,加以統馭失宜,應援不及,求無敗衄,得乎!”。此句描述軍隊因長期消耗、疲困,加之指揮失誤,最終導緻失敗。
三、結構分析
四、其他信息
現代漢語中,“耗頓”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其近義詞包括“耗損”“疲敝”等,反義詞可對應“充沛”“充盈”。
安定團結安葬嘗受谄誘貙獌打獵丹帷調民遁免二帝三王鳳節風靡一世嘎咕工廠挂一鈎子黑鳢揮淚镬竈講益嘉膳悸顫劫執計功受賞盡室距逆刊究考終空石口德跨巽枯黃蒉桴理斷離經斷句丏緣鳴岐謬悠朋甲平端貧儉品行潛台詞清緊寝幌求容善敗由己山長水遠生澁涉遠首屈一指順風張帆蘇堤素履宿訟萬貫家私晚夕蔚起甕菜先睹為快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