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帝三王的意思、二帝三王的詳細解釋
二帝三王的解釋
指 唐堯 、 虞舜 、 夏禹 、 商湯 、 周文王 (或 周武王 )。《文選·揚雄<羽獵賦>》:“昔在二帝三王,宮館臺榭……財足以奉郊廟,禦賓客,充庖廚而已。” 李善 注引 應劭 曰:“ 堯 、 舜 、 夏 、 殷 、 周 也。” 唐 韓愈 《董公行狀》:“所奏於上前者,皆二帝三王之道。”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夫二帝三王,相去蓋千有餘載,一治一亂,其盛衰之時具矣。” 胡適 《費氏父子的學說》:“二帝三王皆以事業為道德,典謨訓誥記録彰明。”
詞語分解
- 二帝的解釋 .指 唐堯 與 虞舜 。《書·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唐 孔穎達 疏:“此 禹 能以文德教命布陳於四海,又能敬承 堯 舜 ,外布四海,内承二帝,言其道周備。” 宋 範仲淹 《明堂賦》
- 三王的解釋 .指 夏 、 商 、 周 三代之君。 夏禹 、 商湯 、 周武王 。《穀梁傳·隱公八年》:“盟詛不及三王。” 範甯 注:“三王,謂 夏 、 殷 、 周 也。 夏後 有 鈞臺 之享, 商湯 有 景亳 之
網絡擴展解釋
“二帝三王”是漢語中的曆史典故,通常指代上古時期的傑出統治者,其具體含義和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 發音:èr dì sān wáng
- 詞性:中性成語,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讨論
- 核心指代:二帝指唐堯、虞舜;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或周武王)。這一組合象征着中國古代聖賢君主的典範。
詳細解釋
-
人物身份
- 二帝:唐堯(傳說中禅讓制的開創者)和虞舜(以孝治聞名的賢君)。
- 三王:夏朝建立者禹(治水英雄)、商朝建立者湯(推翻夏桀的明君)、周朝奠基者文王或武王(周朝開國君主)。
-
曆史地位
這些君主被儒家視為理想政治的化身,其統治時期被認為是“王道”的黃金時代,常與“三皇五帝”并稱,代表德治與禮制的源頭。
-
争議與擴展
部分文獻(如、2)提出另一種解釋,認為“二帝”可能指秦始皇、漢武帝,“三王”指王莽、劉秀、劉備,但這一說法未被主流曆史學界廣泛采納,可能是對原義的引申或誤讀。
出處與用法
- 經典出處:最早見于東漢班固《漢書·揚雄傳》,唐代韓愈在《送浮屠文暢師序》中亦引用此詞。
- 使用場景:多用于贊頌古代明君的德行與功績,或借古喻今讨論治國理念。
- 近義詞:三皇五帝、聖王明君。
“二帝三王”的主流解釋聚焦堯、舜、禹、湯、周文王/武王,代表儒家對上古賢君的理想化追述。不同文獻中的解釋差異需結合具體語境辨析,建議參考權威曆史典籍(如《漢書》《韓愈文集》)以獲取更準确的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二帝三王》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兩位帝王和三位王公,通常用來形容某個時代或某個國家的曆史上的重要統治者。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 二:部首為二,筆畫數為2。
- 帝:部首為土,筆畫數為5。
- 三:部首為一,筆畫數為3。
- 王:部首為王,筆畫數為4。
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它最早可以追溯至古代中國的曆史文獻和傳說故事中。在曆史上,許多國家和王朝都曾經存在着兩位帝王和三位王公的統治模式,因此這個詞成為了一個廣泛傳播的表達方式。
《二帝三王》也有一種繁體的寫法,即《二帝三王》(繁體字)。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和差異,但通常是按照上述的部首和筆畫進行構成。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這個國家在曆史上曾經出現過《二帝三王》的統治格局。
2. 《二帝三王》的時期被認為是這個國家的鼎盛時期。
與《二帝三王》相關的組詞包括:帝王、統治者等。
近義詞可能有:兩位帝王和三位王公等。
反義詞可能有:非帝王或非王公等。
希望以上回答能幫到你!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