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耗损疲困。《明史·艾万年等传赞》:“兵力耗顿,加以统驭失宜,应援不及,求无败衄,得乎!”
“耗顿”属于古汉语复合词,现多用于文献研究领域,其核心含义可分解为以下三方面:
基本释义
“耗”指消耗、减损,“顿”指困顿、停滞,组合后表示因长期消耗导致的疲敝状态。《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时标注其古义为“耗费困乏”,例如《后汉书》中“边陲耗顿,劳役日兴”即指边疆因战事消耗而民生困顿。
词源发展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文书,属军事与政论常用词,如《盐铁论》中“师旅数发,戎马不足,牸牝入阵,故驹犊生于战地,六畜不育于家,五谷不殖于野,民不足于糟糠”,侧面印证“耗顿”与物资匮乏、民生艰难相关联。唐宋后逐渐转为书面语,现代普通话中已鲜少使用。
用法特征
多作谓语或定语,常见于描述经济衰退(如“府库耗顿”)、精力衰竭(如“心神耗顿”)等场景。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特别强调:“凡物损其旧曰耗,力竭而止曰顿”,二者叠加更凸显持续性损耗带来的负面结果。
(参考资料:《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华书局2016年版)
“耗顿”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释:
一、基本解释
“耗顿”读作hào dùn(注音:ㄏㄠˋ ㄉㄨㄣˋ),意为耗损疲困,指因消耗过度而陷入疲惫、困顿的状态。
二、出处与例句
该词可见于《明史·艾万年等传赞》:“兵力耗顿,加以统驭失宜,应援不及,求无败衄,得乎!”。此句描述军队因长期消耗、疲困,加之指挥失误,最终导致失败。
三、结构分析
四、其他信息
现代汉语中,“耗顿”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历史文献或特定语境。其近义词包括“耗损”“疲敝”等,反义词可对应“充沛”“充盈”。
奥灶百炼铅标指比肩并起闭经兵屯波骇抪覆裁量蚕家长莽揣合传统文化打诊耳珥翻旧账纷泊凤凰琴干戈征战高胜羔子狗奴关山阻隔鹳子龟鼎鬼责国常过当驾薨绛鞴搅杂嘉贞既死霸九节笻絶经鞠护立品隶役落然冕冠南元琪花玉树琼瑛认保觞饮诗丸瘦伶伶数家庶妻素幔钿蝉啼泣通挪柝汲望郡罔冒蜗牛国误植象纬洗颒